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我们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但更可以体察到:其实学习古典,在掌握了基本技术规范之后,不妨放开来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古典作出何等样的阐释与发挥。没入门的初学者当然还未能想到这些,也没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书法家,却应该从吴昌硕身上汲取这样一种启示: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的。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对印章、篆刻、艺术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峄山刻石》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参加书法专业高考生之必需。全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相关碑帖简述、碑帖图片、原文与注释、相关碑帖历代论说选。就目前来说,是已出版碑帖中较为全面的丛帖。既适合教师参考讲解,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理解碑帖原义,加深对碑帖的理解,提高书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圆朱文/中国篆刻艺术精赏》编著李永新。 圆朱文印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样式,在整个印学史中有特殊的地位,是文人印产生至今的主流之一,与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构成印学四大板块。
......
《元明篆刻精选:赵孟頫·文彭·何震等》内容包括出版说明;元代文人印;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黄公望;倪瓒;杨维祯;王蒙;王冕;柯九思;管道昇;仇远;龚绣;吴叡;朱德润;钱选;郑元右;陆居仁;明代文人印;沉周等等。
......
......
《冀州从事冯君碑》,简称《冯君碑》,近年出土于河南孟津。碑为残石,仅存中穿孔以上的上半截。残石高一百零二厘米,宽八十三厘米。碑额阴刻隶书[冀州从事冯君碑]七字,碑文隶书十七行,每行存五至十五字不等。碑额、碑文残存共计一百九十九字,本书局部为原大影印。 《冯君碑》的书法古雅优美,结体较为方整,八分隶书的波磔也较为短促,笔画厚重,基本不作长短参差,左掠的笔画少,如[户]在《史晨后碑》、《乙瑛碑》、《曹全碑》、《桐柏庙碑》中,都是向左掠,而《冯君碑》则是如一竖直下,不具左掠之势。即便与同时的《景君碑》相比,在书法风格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对于研究东汉时期的书法思想、书法的自觉意识、书法艺术史、尤其是八分隶书碑刻等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百余年前,殷墟安阳发现的甲骨文曾经轰动全球,成为世界范畴的热门专学。尤其在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的考古工作取得无数丰硕的成果。作为学术的总结,诸如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古玺文、汉印文字、楚帛文、侯马盟书等都有一至多种专著问世。如此大量的巨著,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免有 浩如烟海 、 望洋兴叹 之感。我虽对古文字研究不深,却也已有数十年历史;虽以书法、篆刻为主,却也涉及古文字的一些问题。因此,不自揣浅薄而编撰此《篆字辨识》。挂一漏万自不必说了,不当之处亦所难免,望海内外同道有以正之,则幸甚。有关篆书与篆刻,昔年颇得陆维钊、沙孟海、韩登安三位恩师之教诲。三师早归道山,我也古稀过五。学海无涯,尚须精进不已。而目糊、手战、腰楚诸疾并作,独任为艰,诚邀西泠同社于良子合作。于君年未五十而学艺
怎样学篆刻 ,李早,西泠印社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李早 原价 ¥18.00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01
整体内容介绍:《瓜瓜斋读印》甄选百余方经典文人印,活泼地解读印文的文学性,专业地讲解篆刻的艺术性。随手翻看任一则,您都可拥有文学与篆刻艺术的双重审美享受,得半日清闲之乐。 分册内容介绍: 烟波江上使人愁:四时风物,多有不同。佳景常在,文人咏怀。本册所选印章,皆印人摘取古人咏物佳句以入印,读来颇有妙趣。 阴阴夏木啭黄鹂:田园之乐是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本册所选印章,印文皆以田园隐逸为旨趣,读来自当生怀归之思。 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自是传统文人的道德和美学境界。本册所选印章,都以风骨为话题,其印风与文风表里互见,读来沉着痛快。 晴窗细乳戏分茶:艺术之美,本来出自于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忙碌的人,无暇奢谈艺术。本册所选印章,足以让终日奔波的读者,得半日清闲之乐。
整体内容介绍:《瓜瓜斋读印》甄选百余方经典文人印,活泼地解读印文的文学性,专业地讲解篆刻的艺术性。随手翻看任一则,您都可拥有文学与篆刻艺术的双重审美享受,得半日清闲之乐。 分册内容介绍: 烟波江上使人愁:四时风物,多有不同。佳景常在,文人咏怀。本册所选印章,皆印人摘取古人咏物佳句以入印,读来颇有妙趣。 阴阴夏木啭黄鹂:田园之乐是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本册所选印章,印文皆以田园隐逸为旨趣,读来自当生怀归之思。 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自是传统文人的道德和美学境界。本册所选印章,都以风骨为话题,其印风与文风表里互见,读来沉着痛快。 晴窗细乳戏分茶:艺术之美,本来出自于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忙碌的人,无暇奢谈艺术。本册所选印章,足以让终日奔波的读者,得半日清闲之乐。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世称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称,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秦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