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 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 独门绝技 ,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绝技 ,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 讲坛 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篆书艺术十讲》分为 篆书之源流 先秦篆书经典解析 秦汉篆书经典解析 唐至明代篆书经典解析 清代篆书经典解析 近现代篆书经典解析 篆书之技法 篆书之临摹 篆书之创变 点击当代篆书创作 等十讲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汉晋南北朝印风(中)》是全国一套全方位收录中国历代篆刻和印章的图书。由中国篆刻大师黄惇主编,众多篆刻书法家合力编写的图书。该套图书是学习工具书,也可作为精品图书收藏之用,有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十六金符斋印存》为吴大澂所辑,分十册本与二十六册本。十册本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收印589方。*册收古玺、图案印46方;第二、三册收官印128方;第四至九册收私印344方;第十册收杂印71方。后又辑出26册本,成书于光绪十四年,收印1140方。本书精选其中较为精彩的古玺、汉魏官私印、图案印以及杂印,汇为一册。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吴大澂晚号愙斋,金石学家、书画家,1885年,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 土 字牌,添立 啦 、 萨 、 玛 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本书即为吴大澄在勘界过程中的吟哦诗册,共计五十二首,翔实记录了吴大澄在勘界过程中的行程与精神状态。诗册以行楷书写就,其孙吴湖帆书签,具有很高的艺术及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这本《隋唐宋印风》意图在于准确地勾勒隋、唐、宋时期印风发展的脉络,因此,在印蜕的收集和筛选上,既全面地关照各朝代、各印种,也考虑到印风在这数百年间的变化;既客观地反映其制度化的一面,也有意识地揭示其艺术发展的一面,以期达到既勾勒出这一时期印风的大致轮廓,又能提供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印章艺术发展的目的。印章艺术的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本书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再现了这些珍贵印章的风采。收集了大量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印章图谱,对于我们学习研究这一时期的印章文化和文字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
《蜀素帖》和《苕溪诗帖》《研山铭》都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较高,并称米书“双璧”。《蜀素帖》是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为游记和送行之作,书法天真自然,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苕溪诗帖》内容为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天真活泼,激越昂扬,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研山铭帖》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本书为经折装。
这本《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字联百副》书体以《多宝塔碑》为基础,是 写字有法 系列中的一本。《多宝塔碑》的字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因此在集字作品中也力求保持气息贯通。 本书收集四言联十八副,五言联廿二副,六言联十二副,七言联廿六副,八言联廿二副,主要是文房联,也有部分春联。底纹选取各色洒金宣等,更显高雅。内容上参阅了《中国对联精粹 春联》《中国对联大辞典》《楹联丛话全编》等以及散见于各类书籍报刊上的书法作品。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刻度(1997至2011)》收录了版画家刘坚自90年代至今创作的版画作品,形式有木刻版画和综合材料版画,约50件。作品集以木刻版画作品为主,题材主要有人物肖像、群像、景观等。其人物作品写实,技法老练,在概括表现人物表动态方面干净利落。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战国以后,公私印信和节、符、铭等的铸造模制日渐风行,至两汉时期达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制度,开辟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全新时代。魏、晋以后,虽然篆刻艺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衰落过程,却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艺术数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代官印,为我们研究历代官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书介绍书法篆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本书展示了从先秦到民国书法篆刻的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