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 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 近于 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 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 游丝 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 写法 ,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 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 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 近于 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 行楷 。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 游丝 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 写法 ,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 (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 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 (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初学者在学书法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和愿望:在短时间内把字学好写好。那么学书法有没有捷径和诀窍呢?其实要写好字,学好书法,首先要走正确的学书法之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书法之路: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基本的方法。专一:先立定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博采众长,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字外功夫: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素质修养,即所谓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2)学书法的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法之路后,我们还要掌握正确的学书法方法,掌握学书法的诀窍,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经验,采用以下学书法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临帖:这既是正确学书法之路的开端,又是正
二十世纪初,钢笔这一舶来品进人中国,逐漸取代毛笔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也就是从那时起,使用各种硬笔进行书法艺术创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种硬笔书法大赛的举办,有力地激发了人们参与硬笔书法艺术创作的热情,一个近乎群众性的硬笔书法活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在这一活动中,涌现出了庞中华、沈鸿根、谢非墨、卢中南、田英章、顾仲安、丁永康、吴玉生、张秀等众多硬笔书法名家,他们以其不可磨灭的引导之功或高水平的创作实绩,为推动我国硬笔书法艺术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展示他们的硬笔书法艺术成就,同时为硬笔书法艺术爱好者提供临摹和鉴赏的范本,我们约请部分硬笔书法名家,以其擅长的书体,重新创作硬笔书法作品,以“中国硬笔书法名家作品集”的形式分别结集出版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秀、最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诗词、歌赋则是巨著的灵魂、精华。《三国演义》的诗词、歌赋人木三分地勾勒出曹、刘、孙在争霸战争中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读者在“一壶浊酒喜相逢”中无限感慨地发出:“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历史浩叹!《西游记》的诗词、歌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唐僧师徒三人历尽艰辛的取经过程,使读者深悟“发明万物皆成善”的个中三味。《水浒传》的诗词、歌赋则把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英雄的忠义之心昭然于天下,令读者不胜惊之、爱之、赞之、奇之、怨之、叹之。《红楼梦》的诗词、歌赋、楹联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以贾、黛为中心众多人物的风流情韵,使读者的心为之依偎难舍、痴迷若狂。以硬笔书法再现名著的精神风采,尤其是以人们较喜爱的行草书体,简繁互动地
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入手,然后诸体兼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学书如孩儿学步,要先会站,再会走,而后能跑。可见楷、行、草三种书体之内在关系。因此本书选择了楷、行、草三体作为书写范本。写字,首先要写对,写准,在此前提下再求写好,进而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审美化。有人说“书无定法”,即认为书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甚至可以不讲法度,信马由缰,胡写乱画。殊不知,书法不能没有“法”。法,即方法、法规、法度也。用笔有笔法,结字有结字法,谋篇布局有章法,这是书法的要素。学书者只有在掌握了传统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发挥、去创新,才能写出有艺术价值的好字来。基于此,我们于1999年编辑出版了《唐诗绝句百首楷行草硬笔书法》。该书面世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已重印六次。现
本书共分五十讲,详细讲解了硬笔书法的基本知识及楷、行书的书写技法,书后还附有硬笔书法作品及古代名帖临写示范,供读者参考。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堪称作者的经典之作,是学习硬笔书法的教材。《钱沛云硬笔书法五十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为了弘扬硬笔书法事业,提高全民族书写水平,《中国硬笔书法百科全书》编委会集硬笔书法教学经验之大成,融众多硬笔书法艺术之精华,釆撷众家之芬芳,酝酿之蜜糖,历经数年,终于编写成功了这套精品丛书。本教程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在基础知识、硬笔书法溯源、基本技法、临帖等方面做了全面详细的讲解,并配以例字、图表,精心编写,图文并茂。内容全面系统,结构完整合理,语言通俗详实,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编排合理,是各级正规学校、书法学校及硬笔书法培训班的硬笔书法教学课本,也是硬笔书法爱好者的自学丛书。它为你指引了一条攀登艺术高峰的成功之路,指明了你迈步的方向。但是理论不能代替实践,要获得成功,还要看你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硬笔楷书唐诗三百首》选自近二百年来流传颇为广泛的唐诗共三百零一首。其中:五言古诗三十五首、乐府十一首,七言古诗二十五首、乐府四首;五言律诗七十九首,七言律诗五十首、乐府一首;五言绝句二十七首、乐府九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乐府九首。 本书由著名硬笔书法家丁永康先生用硬笔楷书按照传统毛笔书法形式书写排列,黑底白字,大字与小字、楷书与行书参差相问,既庄重传统,又流动现代,集欣赏唐诗与硬笔书法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019年中宣部选定 一部以集邮为题的“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70年邮票看中国》出版。 本书由中央电视台 编导李近朱撰写。全书从个性化的集邮故事写起,以七个集邮本为载体,以中国70年邮票为素材,有重点有特色地为中国“画像”。 全书框架新颖独特,按年份分为7本邮册:“纯情岁月”(1949-1959);“坎坷时刻”(1960-1969);“转折年代”(1970-1979);“躬耕季节”(1980-1989);“春日辰光”(1990-1999);“希望朝旭”(2000-2009);“新的征程”(2010-2019)。
《麻姑仙坛记》碑文苍劲古朴,结构挺拔,线条的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