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法是文化,但仍是一门手艺。手艺亦能称技艺,似乎稍为好听一点,再高上去,可以称得上艺术,那就更中听了。但必须是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过艺术加工并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指汉字。因为书法是以汉字汉文为载体的艺术,这一性质,在张扬汉字文化的今日,这门手艺有被无限拔高的倾向。 汉字是伟大的,它是汉民族文化之根髓。古人论到汉文字多有神圣神秘之说。《淮南子·本经》: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那是指造字,不是指书法,即使如此,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已然不信: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实也;言其应苍颉作书,虚也。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离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段注:乂,治也),万品以察。卫衡《四体书势》亦有此说,苍颉名后还多了一位沮诵。但都是指文字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邓石如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邓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创新成就在外影响极大。晚清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艺术大师均受其影响。邓石如篆刻的传世实物遗存不多,仅约三十件左右。他的作品以往未集中出版专谱。本书是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孙慰祖先生经多年的收集和研究考证,收散落于各处的印稿汇编成集,并编排了创作年份,书后附有专题论文和编年。读者能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
西泠印社在创建时,订立的宗旨是“保存金五、研究印学”。为了贯彻“印学研究”精神,去年理事会讨论决定,在纪念印社创立九十五周年大会时,举办国际印学研讨会。 印学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作的实践,二是理论的研究。理论的研究,也含有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作实践的总结,二是对实践的指导。 创作与理论,是印学发展的两翼、两者关系紧密相倚、相辅相成。没有创作的实践,理论的研究也难深入发展;反过来,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难避免是盲目的实践。 西泠印社的先贤们,包括首任社长与四位创始人,以及早期的社员们,他们的行动,实践了印社的这一宗旨。不仅在创作上,标新立异、自创门户;同时在印学研究上也作出了的成果。举凡在印史论研究,印人传记、古文字疏证、印谱编辑、出版,以及众多的论印诗、文
《表忠观碑》,苏轼撰并书,碑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分四石两面刻,每面正书六行,行二十字。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陈柯重刻,摹勒书体不佳。原碑笔法操纵娴熟,方整俊伟,也间以圆笔宛温,如其竖钩颇有特点,将“我”、“相”等字取其方,“承”、“行”字又取其圆。多用三分之笔,显其丰腴,且每笔均不为虚锋,实笔书碑一丝不苟。结体峻拔右角,如“承”、“行”、“之”等等均右角耸竦,在方整中得气韵生动。此碑颇近颜真卿《东方画赞》,前人评此碑“比之蔡君漠,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此为苏轼书碑的代表作之一。
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字组似,号墨卿、墨庵。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己酉(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广东惠州知府及扬州知府 承其父朝栋学,以宋儒为宗,建丰湖书院。以书名时,行书学李东阳,篆、隶上接秦汉,高古博大, 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其生平主要书迹,收入《默庵集锦》三集。 本书采用深圳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李中原先生的重要科研成果——黄金分割习字法,对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从点画、偏旁部首和结构等方面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并附有专门论述黄金分割习字法要领的文章及指导创作的范本。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中国行草书鉴定字典大系”之一,该系列囊括历史上的书法家,从“二王”至明清各家,搜罗各朝代表性的书法家的行草书,以字典的形式汇编成册,方便读者查阅。本套丛书不仅包含历朝经典书家,还汇聚了书家各个时期的经典书迹。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为作者在多年搜集的徐渭、张瑞图书法作品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笔画目录,拼音目录。使读者对其书法艺术有直观了解,是手边查阅的实用工具,为读者提供临摹创作范本的同时也是书画鉴定、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徐渭张瑞图行草书法字典》共三个部分,部分为书法字体汇编,第二部分为常用印章,第三部分为艺术年表。
印石是一门学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要认识它,了解它,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鉴于此,作者尽十年之力精研印石,且广为搜集,得各类印石相片数千幅。今选其品相标准且佳者,举纲张目,分门别类,所编深具学力、匠心,可谓筚路蓝缕,功在印壇。读者得此一编,对于欣赏和收藏印石宝多裨益,相信此书出版会成为爱石者的好朋友,好向导,好顾问。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僧人,人称[永禅师],为晋王羲之第七个世孙。住吴兴的永兴寺时,闭门习书三十年,写《千文》八百余本,分施浙东诸寺。退笔为家,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其书源自家学,远绍王羲之书风,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看做是沟通魏晋和隋唐间的津梁。 此真书千文,笔法精熟,结字谨严、工稳,用笔起讫清晰可辨,对初学者对用笔的呼应、映带的理解颇多裨益,然而临写时切忌荒率、单薄,而伤于游走、流俗。
本书收录了多篇书法作品。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