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不只要求点画精到,结构优美,而且还要求章法完整、通篇和谐。点画和结构的美,只是局部的美,而章法的美才是整体的美。《楷书章法百图》分为大中堂、小中堂、斗方、竖条幅、横条手卷、对联、条屏等几个方面,作品少则几字,多则几百字。不仅详细介绍楷书创作的方法,而且非常实用,对初学者学习楷书创作具有引导作用。
吴颐人先生是上海书画篆刻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多年来潜心书画篆刻,佳作迭出。吴先生还勤于笔耕,已出版著作二十余种。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是吴先生的处女作,初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数次改版,累计印数超过十余万册。 《篆刻五十讲(增订本)》前26讲介绍印史,后24讲品析大家,收录示范古印千余方,由习作试刀到独立创作,以雅洁的行文、层层剥笋的手法,引导初学者步入艺术堂奥。兼具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资料性,是公认的刻印引路好书之一。
曹有刚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全彩色放大本技法解析及全帖)》分为四个单元。 在“单元《兰亭序》基本点画的变化”中,解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挑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 在“第二单元《兰亭序》偏旁部首的变化”中,解析了《兰亭序》中偏旁部首的变化。本单元列举的偏旁部首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 在“第三单元《兰亭序》结字的变化”中,从轻重有度、笔画连带、点画省减、疏密得当、参差错位、体势欹侧、避就揖让、行草杂糅、态势自然、同中求异十个角度对《兰亭序》结字的变化进行了解析。 在“第四单元原帖赏读”中包括《兰亭序》全帖及释文;全帖均为精选善本,并进行了放大。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
《世界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工作室卷》在编至卷尾时,我们感到仍是那样不尽完整,由于编辑时间短,工作涵盖面大,相信肯定会在甄集中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亦由于工作室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难以一一列出,希望读者予了谅解。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汇编,基本勾画出书法工作室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我们在“历史沿革”中已作了简述,介绍了工作室一贯的教学体系和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脉络,从书画艺术的本质出发,既让书法作为绘画的基础教学课程,又强调其独立的审美教育体系——这一点实在是意义深远。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创伤,但他们的教学思想还是为今天的学子们视为传家法宝而颠扑不破。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主要是在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方面进行了梳理,而在其他方面未能作
本书包括硬笔书写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硬笔书写工具;选帖;临摹;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
本书包括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题苏轼寒食帖跋、诸上座草书卷、花气熏人帖、惟清道人帖等,展现了宋代文人黄庭坚的书法神采。
张旭,唐代书法家。性格狂放不羁,故亦称张颠。其能诗善书,书学二王笔法与智永、陆彦远等一脉相承,草书成就极高且影响深远。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王羲之书法,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 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 疏密相间;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 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 班志铭编著的《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历代书法经典教程)》收录王羲之行书作品,供读者欣 赏临摹。
黄自元清末书法家实业家,博采众家之长,卓然自成一家。所仿《玄秘塔》《正气歌》等作为当时蒙学习字教材,流传颇广。
当前,在中华文化大复兴、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在中国书协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全国上下,从稚嫩的儿童到历经沧桑的老人,学习书法蔚然成风。随着书法热的出现,研究书法理论和技法的著作也不断出现。《书法的透视》是其中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特色、有深度、有指导意义的书法美学理论著作。
《钱沛云硬笔书写阶梯教室》是一套指导广大中小学生及书法爱好者从基础起步练写字基本功的丛书,它包括正楷、行楷、快写法。 本册是行楷,主要面向初中学生或书法爱好者。行楷是楷书的流动,用笔连贯映连,在日常生活中书写便捷,实用性强。本册通过具体实例,剖析了行楷动态的来源及用笔笔势、走向,以及字生行,行生篇的整体贯气,同时,还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写字等级考试硬笔二级要求对习作作简明评点,让初中学生明确行楷书写的规范性。
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初为秘书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中期称病去官。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来改变初学,正书师钟繇(151—230),草书学张芝(约卒於192),又遍习蔡邕(133—192)、梁鵠(活动于二世纪后半)、张昶(卒于206)等书,并且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最后终至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因此被后人尊为“书圣”,并称赞他:“兼撮众法,备成家,为万世宗师。”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称他的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卒年59岁。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三月三日与谢安等41人在山阴(绍兴)兰亭为“祓禊”之会。诸人饮酒赋诗,王義之为写诗序,即是此“兰亭序草稿”。唐太宗李世民极喜右军书,得此帖后,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
本书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编写,选取了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符合构词需要的7000个通用汉字按笔画顺序依次排列。版式上设计新颖,为了习字者在书写时方便认读,在每个汉字上加注了拼音,多音字以日常应用最广的读音为主。为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的练字效果,设置了“知识驿站”“技法精要”等栏目,涉及汉字的笔画、结构等书法知识,提供练字要点,尽可能为练好钢笔字提供多条有效的途径。 此外,本套书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采用不蒙纸的练字形式,范字更直观、清晰,还能有效保护视力。读者在使用本书时,以临写为主。古人云:临书多得书家笔意。学习书法,要把临帖看做是登堂入室的钥匙。临的次数越多,基础就越牢固。我们相信,只要您坚持根据本帖认真练习,您的书写水平
本丛书精选历代名碑名帖作为范本,是专为书法爱好者考级练习专门打造的一套丛书。涉及楷书、行书、隶书、行楷、篆书等书体,内容包括笔划、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作品构图、考级考纲等,可供一级至十级书法考级和爱好者使用。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前770一前221年)。 篆刻艺术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的分界线以赵孟頫、王冕为标志。从形式上看,印章艺术与篆刻艺术没什么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质却不同,前者是实用艺术,后者则是欣赏艺术。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从明代兴起,有功之臣便是文彭。王冕虽发现用石刻印,但没能流传开来,文
这本书收录常用字字形共计二千七百余个,基本上汇集了目前能够见到的启功先生的所有常用字楷书。因此,《启功书常用字》的出版一方面可以为喜爱启功先生书法艺术的广大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份真实、全面的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习书法的广大中小学生以及爱好者提供一本规范、实用、好看的经典楷书字帖。 作为一本楷书字帖,《启功书常用字》还具有以下的特点:,字形都是墨迹,能够表现出毫锋墨彩,使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真实的笔法。第二,以简化字为字头,按照简化字的部首进行排序,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排序为参照,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第三,在注重简化字的同时兼顾繁体字,凡简化字有其相应繁体字的,则繁体字排列在简化字的后面。第四,此书在具有部首检索的同时,还附有汉语拼音检索,方便读者的查阅。 书
《书法名作百讲》以细腻的手法梳理了史上一百名书法家的一百件作品,一位书法家一幅作品,力求能够代表书法家的鲜明风格。本书所涉书体齐备,楷行草隶篆中以行草为最多,由于楷、隶、篆的安排规整、手法平正,在评说时作者的笔调也集中在点画、结体之上的,更显得小心谨慎。
草书是按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