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之王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孝经》是孝道的理论总结,是古代 五经 的总纲, 六艺 之根本。朱亚东选择《孝经》作为自己书法 传世 的窗口,是因为朱亚东先生认为,自己的书法个性和书韵内涵,同《孝经》博大精深的孝道伦理有着内在联系,是一种书法和孝道在当代书法历史上的有机延续和组合。 明代学者黄道周说过: 《孝经》,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也。 有趣的是,当代许多学者、对书法有着很深造诣的行家,对朱亚东的书法艺术的总体评价是:善于融合百家书法精华而又能够彰显柔婉中暗藏傲骨、风姿里呈现高雅的个性特征。也许,正是朱亚东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气质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大义 结合在一起,显示了《孝经》深厚道德的内涵,这似乎是朱亚东当代书法艺术的传世载体。 上海书法艺术家朱亚东六岁学书,先后得到过高人朱卓鸭、艺术泰斗谢稚柳老先生以及
《集字古诗放大本:颜真卿》是该系列丛书的一种,其集字选自楷书名碑《勤礼碑》。《勤礼碑》全称《汉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碑侧5行,行37字。1922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勤礼碑》为颜真卿晚年成熟作品的代表。笔法精妙纯熟,结字雍容闲逸,章法浑穆有庙堂气,笔力道劲不失婉约。沉着内涵,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碑堪称典范之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楷书的极好范本。
本书从审美出发,通过古今中外的笑话来探讨笑的艺术,全书分三大部分:笑话与喜剧美、笑话的笑素、笑话的喜剧艺术技巧。作者以大量的生动民间笑话为例,从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角度去揭示笑话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并运用喜剧理论对笑话的结构、语言艺术、情节进行分析。全书语言生动活泼,熔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炉,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套丛帖精选了荣宝斋收藏的部分明清书法珍品,分真、草、隶、篆诸体,其中大多为首次正式出版。为了尽可能地方便读者体会、理解原作品精神,丛帖做了展示作品全貌、再现原大、局部放大以及封面附部分彩色原作等编辑加工,对临习、创作和研究均有补益。 本手卷为纸本,长为248厘米,宽为24.5厘米。
本套书精选历代碑帖(自殷商至近代)影印出版,纵贯中国书法史,更加精当合理,底本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相结合,是广大读者学习书法艺术的法帖。
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发展到清代乾嘉年间,出现了以丁敬为代表的西泠八家.他们对金石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吸取秦汉印精华的同时,将权量、诏版、镜铭、陶砖、摩崖、石刻等金石文字的丰富营养,溶化在自己的篆刻作品中,一洗过去纤巧婉丽的作风,创立了雄健苍古的浙派风格。二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印坛。近代中家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等,无不受共影响。西泠八家又分前四家和后四家。前四家是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为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关于前四家的篆刻艺术,罗子先生已作过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西泠后四家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书写一道,原来只是重在文字形体,以满足文化思想交流为其主旨,职责,尔后艺术价值逐渐显示了它的作用,于是一门以汉字的书写为艺术形式及理论的书法“学科”,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了起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书法”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支柱,他将只剩下一具毫无生机的躯体。书法只有在充满了勃勃生机,切实而壮丽的文化蕴涵条件下,它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历史上闪烁出它的艺术光辉。因此,如果把书法这一学科只理解到单纯的艺术内涵层次,恐怕不能胜任文化教育的高度,成为一门“学科”的资格,便会大大的降低。为此,本套教程特别单独设置了“书法文化”这门课程,以示对书法文化内涵的足够重视,以便使这一学科取得它可能达到的成绩。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由硬笔书法家吴玉生先生精心书写,并从行楷的基本特点入手,结合典型的偏旁部首及间架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作了详细的书写技法指导。本帖为读者练好钢笔字提供了有效的捷径。本字帖不管对于青少年学生还是广大书法爱好者,都将是不可多得的实用书写范本。
字帖选择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楷书、行书或隶书、篆书、草书。初学者可选择与自己风格比较接近的当代硬笔书法家的字帖。这样练习容易上手,见效最快。写字姿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笔,二是坐姿。执笔应“三指执笔”即:大拇指、食指面对面把笔执住,中指的指甲侧面抵住笔杆,大拇指、食指与笔杆形成两个自然的三角,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于掌心。这样用笔才能灵活,伸缩自如。坐姿应“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左手按纸,右手握笔。书写时要轻松自然,执笔轻而灵活,不应过重。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頻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中国玺印类编》是对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以后的印谱中登载的古玺秦印以及新出的资料,尝试性地进行搜集并字典化。 古印被各代藏书家所传,同一印在各代的印谱中反复出现。本书尺可能地涉猪所有,采用最精良的拓本,用略号表示其印谱与资料名。 秦印与汉初时期的印难以区分,所以搜集了很多保留秦代样式的汉初印。对稍后时期的印,如果残留古态也一并采用。 印影的排列分为白文、朱文。各个巨玺
《钢笔书法自学速成:行楷》是《钢笔书法自学速成》中的一本,在今天这个事事讲究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练字的读者朋友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希望利用不太长的时间。花不太多的精力就能把字练好。因此,一套高效实用、物美价廉的字帖就成了他们练字的。为此,本社特邀我国书法家田英章、吴玉生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度身编写了《钢笔书法自学速成》。
本书是司马父子在借鉴古今书家学书练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练习写字的客观规律出发编写的,是作者多年从事硬笔书法研究创作和教学经验的结晶,书后编入了历代名碑帖简介及赏析。使读者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历代书法的概貌。全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读者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势、章法的书写要领。所有汉字进行规范化书写,具有系统性、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将为广大青少年练习钢笔字和中小学老师从事硬秀书法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百强榜精英丛帖:草书》是历史上经典的文学名篇,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情景交融,紧扣主题,引人入门。本帖以《滕王阁序》为内容,由《书法》百强榜的获奖作者,以章草、草书、篆书等书体书写。字帖书写规范,风格鲜明,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及参考。“《书法》百强榜精英丛帖”作为历届百强榜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百强榜这项活动的艺术水准。
《中国历代草书珍迹》主要内容简介:正草干字文《卷分》、书谱序《卷分》、书谱序《卷尾部分》、摹王義之长风帖、仿嵇叔夜绝交书、古诗四帖、湖州帖、刘中使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