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隶书字汇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古文化修养对古代书论中的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进行了甄别筛选、归类整理、考证考据、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古代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 这本书体系独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独到、论证逻辑、论据详实,尤其是对书法执笔法、用笔法之诸法的口诀化,这些必将会对书法实践起到很进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书法实践的“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书法教学、甚至艺术教学的好教材。
简琴斋篆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几乎全在民国。他是一位以甲骨文入印载誉印史的独特的篆刻家。简氏一生对历代金石文字情有独钟,从先秦契刻到汉魏六朝碑版均博涉约取,运用于创作。以少胜多,因小见大,神采焕发,从印面到边款均浑朴而生辣,英迈爽利。食余未尽,更以刀当笔,别出心裁,直接在石面节临历代金石文字成《千石楼印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艺术情感。创作内容的选择也是他的特色之一,简琴斋刻印,好撷经史子集的名句入印,片言只语,出之以先秦文字,意蕴深厚,一字千金。本书是他的作品精选集,为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学习、研究的资料。
唐寅(一四七○~一五二三),字伯虎,又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南京解元、江南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自幼刻苦读书,兼习书画,二十九岁考中应天府解元。次年在北京会试时,因科场舞弊案牵连入狱。唐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便一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游览东南名山大川,在苏州桃花坞筑桃花庵,与当时文学家和书画家周臣、沈周、文徵明、仇英、祝允明、张灵、徐祯卿等人相交甚密,技艺益精。他在诗文、书画上有较高的造诣,尤其是绘画颇负盛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唐寅书法主要学赵孟頫,并上追李北海,所作俊逸挺秀,丰润灵活,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弁州山人稿》
有清三百年,布衣而书名天下者,其唯完白乎?安吴评书,神品中亦仅其篆,论者无或疑焉。然而坊间所传,未必尽善,不足法式后学;独庐山草堂记,郁勃沈雄,平和简静,是真能直接上蔡,少温岂足言哉。此记另有原大刻本与缩小双钩两种,去真迹远甚。手是编而问津秦斯,有余师矣。
黄宾虹一生嗜古玺成癖,终生致力于古玺印的收集与整理,对近代古玺印的研究贡献巨大。本次出版《黄宾虹集古玺印存》底本由邹涛先生提供,原书四册,内有蓝色版框。横七点五厘米,竖十二点五厘米,书口有『滨虹集印存』或『滨虹集印』字样,其中收录黄宾虹所藏古玺一百四十九枚,多数有黄宾虹手批注释或钮式说明。此次出版,合四册为一册。
本书介绍了秦李斯的峄山碑,并对该碑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读者可对“秦李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小篆的教材。
《钢笔书法自学速成:行楷》是《钢笔书法自学速成》中的一本,在今天这个事事讲究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练字的读者朋友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希望利用不太长的时间。花不太多的精力就能把字练好。因此,一套高效实用、物美价廉的字帖就成了他们练字的。为此,本社特邀我国书法家田英章、吴玉生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度身编写了《钢笔书法自学速成》。
钟繇的书法天然古雅。大巧若拙,如飞鸿戏海,后人评其隶行入神等内容。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飞鸿堂印谱》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是汪启淑精心辑录家藏古铜印以及当时一百数十家印人篆刻而成。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百强榜精英丛帖:草书》是历史上经典的文学名篇,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情景交融,紧扣主题,引人入门。本帖以《滕王阁序》为内容,由《书法》百强榜的获奖作者,以章草、草书、篆书等书体书写。字帖书写规范,风格鲜明,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借鉴及参考。“《书法》百强榜精英丛帖”作为历届百强榜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百强榜这项活动的艺术水准。
《虢季子白盘》向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我们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为了充分体现《虢季子白盘》的这种艺术格调,创造者们还特意对文字排列进行了“处理”。于是,在整篇珠玑璀璨的大效果中,我们又看到每一文字独立美的凸现: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粲然的宇宙。千变万化的姿态被蕴育在每个字的造型中,使我们如行山阴道中,目不瑕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二百六十字,是汉代佛经中最短的一部,因其旨意精微且便于持诵而流傅极广。本经有数种译本,而以唐代玄奘所译最焉通行。历代书家书写《心经》者极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迹。 溥儒(一八九六—一九六三),字心畲,虢西山居士,清宗室,道光帝曾孙,工诗文书童,为一代名家。溥儒笃信佛教,侍规至孝,此卷《心经》,是为其母刺血而书,清正端庄,是稀世珍品,现藏塞北“故宫博物院”。今将此《心经》墨迹影印出版,书法受好者在抄习监摹的同时,心体会其中蕴含的中莘傅统美德。
《王阳明法书集》终于编成付印了,这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王阳明逝去四百余年后首次整理汇编的,是收录其一生中留下的大量诗文、书札、碑刻等手迹的专集。由于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其为「明第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影响久远。本集以王阳明亲笔手书的手资料为依据,由此可以来校正弥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缺陷和失误,无论从史料;书艺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义是显见的。 作为阳明故里的后学,编者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手征集、整理、汇辑工作,历时近十年。曾先后赴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江苏、北京、山东等地,顺着王阳明生前足迹进行考察寻踪,步履所至,或攀岩拓取,或摄影笔录,逐年累积,近有
《章草要诀歌》用五言歌诀的形式,对章草的源流、书写、辨识等环节进行示范讲解。因其文便于诵记,其字又可作临习之范本,还可为今草学习者作为溯源与借鉴的对象,因此《章草草诀歌》能广为流传。 本书作者以卓定谋藏本之珂锣版影印本为底本,对原《章草草诀歌》进行改编、校注: 一、将字面放大; 二、对残损范字加以调整; 三、校订并增添了印刷体释文,将释文中的简化字、异体字和旧字形一一注出; 四、删除了原书中与现今使用者关系不大的跋文,而增加了有学习借鉴价值的《补订急就章偏旁歌》,还附有古今名家章草作品多幅。
本书从用笔、结体、章法、创作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草书书法。
《中國民間書法精選系列-秦漢簡牘墨迹選(二)》,本字帖收录了《秦睡虎地简牍》、《包山楚简》等简牍,共分三册,为喜爱、研究简牍书法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范本,既可临摹,亦可研究。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齐白石印集》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齐白石在印谱方面的经典之作,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由于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和做过平原郡太守,故人称颜鲁公、颜平原。 《祭侄稿》行草墨迹,麻纸本。纵二十八点一六厘米,横七十二点三二厘米。二十五行,二百三十四字。此文稿是颜真卿为殉国的亡侄所写。全篇苍凉、悲愤之情,藉于笔墨,汩汩流出。其书神采飞扬,姿态横生,笔势雄奇,出神入化。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争座位帖》被米芾评为颜书,有篆籀之气。其书中锋藏锋用笔,线条圆转遒劲,格调浑厚中见灵巧,气势雄伟中带逸气。与《祭侄稿》相比,前者点画狼籍,后者显得平和;前者感情激越,后者比较理性。 我社编辑出版的《西泠印社法帖丛编》均取原迹或尽可能的拓本和复制拍摄、电分制版精印,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实的艺术感受,以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