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以历史年代序次记载自宋代(960年)至当代(2010年)中国印学发展重要事略、人物、著述、谱录与代表作的学术工具书。全书编目约七千条,五十万字,凝聚了作者六十余年致力于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心血,被谢稚柳先生誉为“补前人之所未备,实有助印学研究之助,诚印坛之盛业也”。沙孟海先生赞之为“不朽之杰作,佩仰之至”。
《秦西汉印章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不仅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还收录了秦西汉时期几千枚印谱,是目前为止收集资料最为完备的,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成果曾经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林甘泉等专家学者评审鉴定,被认为是作风严谨、最见功力、超迈前人的成果。
西泠印人归之春善古文字训诂学,在从事篆刻外,爱好研究石鼓。经数十年之积累,对石鼓文的研究成果颇丰,现汇聚成集。本书记叙石鼓文考释的历史概况、石鼓文拓片的摹录收藏,及杨沂孙、萧退庵等书法家的临习情况,并选载归之春已发表的石鼓文考释论文及近作,结合研究成果,书中有集石鼓文古诗及石鼓文书楹联若干。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有些堪称思想深刻、意义丰富、文辞隽永,业已成为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等,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方能登得堂奥;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欲从这些经典入手,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中华国学德育经典?孙晓云书法系列”即通过名家书写、名家注释的形式,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国学的书法范本,让他们在浸润精美艺术的同时,领会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中庸》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传为孔门心法,是儒家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阐发了一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儒家思想家们认为,这个“中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既是天下之正道,也是天下之定理。《中庸》也被
邓石如是中国清代的艺术家、邓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创新成就在国内外影响极大。晚清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艺术大师均受其影响。邓石如篆刻的传世实物遗存不多,仅约三十件左右。他的作品以往未集中出版专谱。本书是篆刻家、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孙慰祖先生经多年的收集和研究考证,收散落于各处的印稿汇编成集,并编排了创作年份,书后附有专题论文和编年。读者能从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俯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在世界文明史里,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的独特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绚丽多姿。那一串串闪光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激励着我们的时代精社。在古代,“书”字兼有文字和书法两层含义:文字书写得很清楚、正确,用于实用交流;书法则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书是名家书法辅导系列中的“周慧珺教行书”分册,全书把书法与现代教育的先进手段结合起来,把书本内容和声像教学串连起来,书法自学者坐在家中,就犹同在课堂里的效果。 书中的书法家,用深入浅出的书艺知识帮助大家学习,更重要的是他用身体力行的临写,把书写的过程和要领直观地展示在目前。
《墨萃》分为笔耕自叙、师语精蕴、诗书作品、林岫艺术简介、编后小记五个部分组成,共收录林岫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诗词书画(少量写意小品)作品131幅,这是从其所藏160余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除了她擅长的行草书外,读者还可以欣赏到她鲜为人知的篆隶书佳作。弥足珍贵的是,她在师语精蕴中记录下刘思祖、沈从文、李苦禅、包于轨、蒋兆和、康殷、柳倩、楚图南、虞愚、赵朴初、尹瘦石、潘受、汪曾祺、启功、陈逸飞等各个时期的十五位文艺名家与其论艺的短语集萃。林岫首先是学者、诗人,然后才是书法家,她的人生六乐足以诠释她现在的身份:“教务之外,一有时间,我首先是乐于读书,读之余,著文;文之余,出游;游之余,赋诗;诗之余,作书;书之余,写画。人生有此六乐,足矣。”《墨萃》的出版,是她近十年诗书代表
《简牍书法快学·银雀山兵法简》的部分列举了银雀山兵法简所特有的笔画特点和部分例字,便于初学者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部分列出了部分偏旁部首和例字,便于快速掌握汉字有共性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是单字分解范例,由文字解说、单字笔画分解和简教授的积贝岛三个板块组成,笔画分解也包含了运笔路线图。积贝岛是一个由简牍的“简”字演化而来的卡通人物形象,他以通俗易懂、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引导大家进行学习,里面内容很丰富,包括简牍书法知识、小典故、小漫画、学习要点和亮点、备注、以画说字、心得或总结等内容,争取在相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和兴奋点。同时笔画分解部分还加有运笔线,运笔线为铅笔所画,能很容易地看出用笔的轻重缓急、藏锋露锋等信息。为了不影响行笔的流畅性,行
吾师韩登安先生(一九○五—一九七六)当年刻过一部《毛主席诗词刻石》,一首一印共三十六印,曾于一九七九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其中《七律·送瘟神》二首刻一印,《十六字令三首》,则分刻三方。其余都是每首一印。先生这一名作虽刻于一九六二年春至一九六三年夏,却是他平生功力的集中体现。此谱出版后反映强烈,得到海内外篆刻界的一致好评,誉为多字印颠峰之作。二十多年过去了,该书绝版已久,人们一直在思念着她,希望能够再版。值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文物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韩先生的《毛主席诗词刻石》,诗词原文改用文物出版社集宋黄善夫刻《史记》字版《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珠联璧合;并补齐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方。这是一件大好事。
《玉局邨舍印存》收录徐无闻先生篆刻精品近四百方,几乎囊括了先生少年到晚年的篆刻作品,先生所作气格醇雅,不媚时俗,极具功力。
美丽的洛河岸边,有片神奇的地方,上部黄土,下部石头,名曰大力山。北魏孝文帝开始,便在这里开凿了气势恢宏的皇家石窟。旧称巩县石窟,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众多石窟群裹排名第八。那庄严的大佛,壮观的帝后礼佛图,精美的佛宠,使历代善男信女文人骚客常来拜谒。石窟寺内存留上自汉代下至民国,不同时期、不同形制、大小各异的造像题记、塔铭、碑刻近一百三十品。其中北魏时期各种造像题记四十品,这些造像题记形制较小,刻画自然,增减随意,粗放直露,于穉拙质朴中见真淳,于不规整中生奇妙;唐人造像题记五十品,多有鸿篇巨制,洋洋大观,字口饱满清晰,法度森严,雍容峭劲;余者多是宋代以下石刻,虽然他们大小不一,书体、风格多样,但亦多有精妙,堪称瑰宝。这批石刻,不仅于文字、考古、美术、文献的研究有重要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问题意识,集合思想史文化史艺术技法史等问题来加以阐述,展现了现当代学者审视古代书法艺术研究成果全书编例严谨,材料宏富史论相得益彰为特色,计300万字,1500余幅图片,首次用绎的方式来阐述中国书法史,疏理出中国书法源流和发展的新路径,撰写者均有深厚的功力,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本书经二十几年的磨砺,精益求精,是近年来中国传统书法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刘灿铭的《中国现代书法史》是目前史料最为翔实的一部关于“现代书法”的著作。尽管存在现代书法的动态发展带来的选题的难度,以及关于现代书法的界定和各种艺术流派对书法的现代性认识的差异给分类造成的障碍,这部著作也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关于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史的实录。相信这对于研究现代书法,甚至研究当代艺术都有的学术参考价值。
当今的书法家不少,书法爱好者更多。一个人的性格、品位不仅在他的字体上能够体现出来,而且长年从事书法学习,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和品位发生变化,使生活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感。聪明的年轻人早早就开始学习书法,提升品位,修练性情。那些达官遗人和走红的明星,在专业之外的件事就是练习书法,道理也在这里。对临帖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常遇到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是:为了追求临帖时的更佳效果,往往会感到需要书法理论的指导。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将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论名著加以解析,以帮助广大爱好者学好书法,并使他们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和品位。每部书在收录大量图片以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的同时,又可谓各具特色。《中国书法艺术名著普及丛刊》是各书法实践阶段所的案头书。
《隶释》二十七卷,前十九卷荟萃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每篇依据隶字笔画以楷书写定,继而进行考释其中包括对史实的介绍、碑碣石刻的说明、汉隶文字的考证等等。二十卷之后附录《水经注》中的汉魏碑目、欧阳修《集古録》、欧阳棐《集古録目》赵明诚《金石録》、無名氏《天下碑目》中汉魏部分,作为参证。《隶续》二十一卷是《隶释》的续编,辑绿续得诸碑,依前例释之。原刻散佚,而后又逐渐集佚成书。《隶释》《隶续》为最早集録汉魏石刻的文字专书,是今天研究汉字流变、石刻碑拓、汉魏历史的重要文献和珍贵资料。
“名碑名帖描摹临精讲精练”丛书是一套切合书法基础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精练,实用性很强的字帖。其以历代最受欢迎的经典法帖——《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勤礼碑》、《玄秘塔碑》、《胆巴碑》、《兰亭序》、《圣教序》、《史晨碑》、《曹全碑》为范本。《新编行书实用大字帖》集行书技法精讲,描红、临写于一身。采用全新可直接在帖中书写的形式(可先用浅色反复多次练习),强调技法、描摹、临写结合,三者互为补充。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实用。从而使学书过程不再感到理解困难。是一本学校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的实用教材。本册主要以王羲之《兰亭序》帖为编写范本。王羲之行书具有潇洒流畅、优美俊逸的无穷魅力。其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
钢笔书法被认为是现代人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门必修课。一手漂亮的好字被称作人的“第二张脸”,而一本的书法字帖则是习字者练好字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点考虑,我们在名师堂系列中特别推出了这套大容量的钢笔书法范本,特邀书法家田英章、卢中南、吴玉生、沈鸿根等,用他们各自最擅长的书体精心书写,限度地满足了不同习字者的练字需求,习字者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本。本套书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编写,选取了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符合构词需要的7000个通用汉字按笔画顺序依次排列。版式上设计新颖,为了习字者在书写时方便认读,在每个汉字上加注了拼音,多音字以日常应用最广的读音为主。为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的练字效果,设置了“知识驿站”“技法精要”等栏目,涉
中国古代印章材料,以铜为主,兼用金、银、玉、石等材料。铜质印章因其质具有延展性,以铜铸印,其文古朴雄浑;以铜镌印,其文劲健有神。金、玉因其材贵重,所传甚少而弥足珍贵。取金制印,价值贵重。但纯金印少见,常有鎏金印,皆官印。银质腻7J,则印文柔媚,常见小型银印,玲珑可喜,多为私印。玉温润有光泽,质细密而硬脆。玉印所传甚少,今可见者百余方而已。战国古玺无论官玺、私玺,质地大都是铜质,间有银和玉,印材选用并无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严格规定。只有帝王印自称“玺”,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称“印”,不能用玉。汉代规制尚“俭”皇族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玺”和“淮阳王玺”。私印中用玉的则屡见不鲜。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