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汇五体书法字体系从历代名家墨迹、名碑、名帖中精选出的范字,约收三千余字头,二千余字头,二万余范字。 本书所选范字按汉语拼音音节顺序编排,多音字只选取一种读音,在书中只出现一次。 本书所列字头、书家姓名全部采用简体字,但碑、帖名中的古字、异形字则保留原字,以保持原貌。碑、帖名中的残字用『口』代替。 为求版面整齐,对所选范字进行了适当缩放。为保持范字原有之风格,尽量不作修饰,碑刻拓本字也有部分未翻成阳文。
这套欧、颜、柳、赵、苏、黄、唐七体楷书标准习字帖与间架结构习字贴的首编人柳溥庆先生(一九○○--一九七四)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印刷印钞专家,总工程师,一生从事美术印刷印钞工作。他利用十多年业余时间,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书论的基础上,研究又好又快地书写楷书的规律,并将总结出编印出欧、颜、柳三体标准习字帖及柳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贴出版。『十年动乱』后,其长女柳伦继承柳老遗愿续编其他多体标准习字帖。这套字贴自一九六二年公开出版以来,已积累发行数千万册,至今长销不衰,受到书法爱好者与习字者的欢迎。
韦应物(七三七至七九一),字义博士乐兆杜陵(今西安市》人,宫至苏州刺史,有惠政,人称韦苏州,性行高洁,诗如其人,长于五言,诗风[原于曹刘,参于鲍谢],古澹清幽,闲静简远,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旗手,后世将其与陶潜并称为陶韦,将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唐代田园山水诗家(见《唐四家诗集》,有全早苏州集》十卷传世,存诗五百七十首。以其数量而论,仅次于元稹,而超过李商隐,足以班列唐代诗人前八席。白居易尝受其诗风影响并高度赞誉:[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旧唐书·白居易传》惜唐书无传,而今据其夫妇墓志可得补备其行事及家世之阙(参见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文汇报·学林》)
书法教程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到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史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王羲之的《兰亭序》素有“天下行书”之誉。唐初为太宗李世民访得,命赵模、决承素钩模。本帖选自冯承素摹本。王字遒媚劲健,体势千变万化而不失自然。为此编者耗数月之功,对每首诗中的选字,体势倾倒,反复斟酌比较,做到既忠于原著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有名的书画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此卷为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首,首纵23.5厘米横261.5厘米。款署:『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该卷书于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前后,作者时年二十八岁左右。此书用笔细腻,结体端庄秀逸,笔圆墨润,筋丰骨健,给人以神定气闲,虚和宛朗的美感。此卷为沈同樾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毛公鼎铭文》是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而编辑了《毛公鼎铭文》。
《中国印章图鉴》是“中国收藏鉴赏丛书”中的一册。全书收入了大量珍贵石质印章以石印和年代的前后顺序编排,并对每款印章的名称、年代、参考价和鉴别要点以及存世的多寡情况均作了简要的说明。《中国印章图鉴》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是收藏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依赖“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某种于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作品为阐释对象,尽可能紧密地综合多种信息,如渊源与流派、因袭与变革、主体与客体、意志与规律以及文字材料与图像资料等等,以期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就那些书法史上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百家姓》是我国宋代以来传育的名篇及蒙学读物,有它久远的价值。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当代名家的书法艺术,我们出版了《当代名家书百家姓》丛书,《刘炳森隶书百家姓》为其中一册。
本丛书主要选取了历代正楷碑帖,每本书都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字为范例,从字的一点一画、字形结构到整篇书法作品的整体气韵进行教学临摹指导和讲授,后附完整清晰的书家字帖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
本书分7部分带读者了解衡水体的书写规则,进行字母练习,常用单词练习,常用短语练习,句段练习和篇章练习,并引导读者进行作品欣赏和创作。科学规划一周7天的学习计划,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体现字体速成的技巧及快写的方法,内容上包含字母,单词,句段,篇章,作品欣赏等,详细讲解每个字母的书写技巧和方法, 有名人名言,名家散文,精彩演讲等内容帮助习字者在练字的同时提升英语水平。
在写好汉字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读者注意到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对于有一定英文基础的读者,他们的练字要求不再局限是字母、单词和句子的练习,而是篇章的练习。他们希望能够一边练字,快速掌握英文字体,一边欣赏美文。龙文井书的《每天写一篇美丽英文(品悟人生斜体)》根据读者们喜欢的体裁,摘录较为经典的篇目,采用摹写和描红相结合,让学生在练字的同时,提高英文阅读能力,领略其他 的语言艺术和文化。
这套欧、颜、柳、赵、苏、黄、唐七体楷书标准习字帖与间架结构习字贴的首编人柳溥庆先生(一九○○--一九七四)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印刷印钞专家,总工程师,一生从事美术印刷印钞工作。他利用十多年业余时间,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书论的基础上,研究又好又快地书写楷书的规律,并将总结出编印出欧、颜、柳三体标准习字帖及柳体楷书间架结构习字贴出版。『十年动乱』后,其长女柳伦继承柳老遗愿续编其他多体标准习字帖。这套字贴自一九六二年公开出版以来,已积累发行数千万册,至今长销不衰,受到书法爱好者与习字者的欢迎。
雁塔三藏圣教序记通称雁塔圣教序记,又称恩寺圣教序记。序为唐太宗李世明撰,记为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褚遂良正书,序文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记二十行,行四十字。永徽四年(公元六五二年),序记由万文刻于石上。二石分到嵌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左右,故名。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
本书介绍各种笔法的起源、发展变化、讲叙执笔、运笔姿势和临习方法,讲解笔法、点画、结构、章法。《行书指要》重点讲述王羲之和颜真卿的行书,笔法以《兰亭序》和《祭侄稿》为例,结构多以《圣教序》为例。
本套丛帖精选了荣宝斋收藏的部分明清书法珍品,分真、草、隶、篆诸体,其中大多为正式出版。为了尽可能地方便读者体会、理解原作品精神,丛帖做了展示作品全貌、再现原大、局部放大以及封面附部分彩色原作等编辑加工,对临习、创作和研究均有补益。 本书收录了文彭、董其昌、陈鸿寿、沈寤叟等多位明清以及近代书法家和历史名有的扇面书法作品,共25幅。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也再现了当时扇面书法艺术的风貌。
欧阳询书法初学王羲之,但较王字更险劲。欧字形态端庄,整齐而不板滞,紧密而不局促,结体平正峭劲、严谨工整,将险绝寓于平正中。他的楷书虽然结体多向右扩展,但重心稳固,略有变化,没有散斜倾倒的感觉,充分显示出其结构外疏内密,字内点画徐行舒展的特点。欧阳询综合了汉代隶书和魏晋楷书的特点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面貌,所以在欧体楷书中有很多笔画仍带有隶书的笔意。 本书以米字格形式对欧阳询楷书部首一百法进行讲解。全书分笔画介绍、部首介绍、独体字、复合结构、集字作品以及代表作品等六部分。本书适合于不同年龄的书法初学者入门学习。
《中国书法经典导读》丛书所选的书帖均为经典之作,兼具书法美和文学美;每部书帖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帖风貌,由繁体字释文加注音,后面还附加简体字释文加简注。非常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想在书法修养方面有所提升的读者阅读参考使用。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所选书帖为宋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书体为行书。
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亦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一七○○年)立。碑旧在河北永年,久佚。存世拓本大多为重刻本。 夏承碑书法奇丽。明代王世贞评此碑云:“其隶法时时代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蔡邕)不能也。”但也有些学者认为此碑孱杂篆体,与齐书风近似,或为北齐时所重刻。 夏承碑较早的三本为“华氏真赏斋本”,其中缺三十字,由清代翁方纲补写。现据此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
颜真卿(公元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是唐代一位承先启后的书法大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人忠刚正直,遭权奸排斥,为维护国家统一,终以身殉。他的书法艺术渊源家学,远承汉隶,博采众长,书体丰润朴茂,浑厚宽博,开创了雄伟刚健气势磅礴的新风格。一千多年来,在我国书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称“颜体”。 颜真卿《勤礼碑》是他六十岁时的作品,用笔健劲而富于变化,结构端庄而别具姿态,纤徐跌宕,雄伟壮丽,功力深厚。此碑久埋地下,出土较晚,未经后人剔剜,故清新饱满,实是颜碑中的代表作。我们从唐代颜真卿《勤礼碑》初拓本中选取字迹清楚的版面,编辑了这本《颜体大楷字帖》。为了保留原碑面貌,对笔画不作任阿修饰,影印出皈,供青少年及书法爱好者临摹借鉴。
陈安羽,男,1922年3月生,浙江定海人,1938年1月参加新四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教导总队政治队、军事队学习一年。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教导总队政治干事、宣传干事。“皖南事变”后,被囚于上饶中营,坚持斗争,越狱后转占于苏中根据地,历任一师七团干部教员、县和政工部部长、区党委城工部秘书室负责人、苏中独一旅营教导员、旅政治部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暨参议会留守机关秘书兼组织科长,结东野战军军政干校大队长、教导员、党委书记。参加选遣纵队转战皖北,并任合肥军管会社会部部务委员兼侦察科长,“三野”渡江工作委员会成员。杭州解放后,任市军管会政务部办公室主任,电气公司军代表,浙江省委巡视组长。 1949年8月以后,任中共余姚县委书记,宁波地委委员兼秘书长、城工委书记,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