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宋米芾书》精选了米芾行楷作品中的精品若干幅,以供读者欣赏和鉴赏。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墨迹本,楷书,纸本。引言吴与弼行书“先贤遗迹”四字,拖尾有赵明诚、米芾、韩元吉、朱熹、尤袤、洪迈、方从义、胡俨、李贤等题跋。原迹今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李阳冰(约721-约786),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毫州)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好古,善属文,他曾为缙云令、当涂令,李白族叔。李白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后人称其为“李少监”。 李阳冰以小篆名世,精整圆劲,初师李斯,以瘦劲取胜。用笔力求出入之迹,体势变平整开阔为婉转圆通,显得婀娜多姿,为秦篆一大变革,对后世篆法的影响极其深远,故后人将其与李斯并称“二李”。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穴法书要录》引穴述书赋》注)他的功绩是从前人“未有点画”的篆籀遗迹中摸索出一套能够书写玉箸篆的正锋用笔方式。清赵宦光云:
《胡氏書畫攷三種》八卷,即《南薰殿圖像攷》二卷、《國朝院畫録》二卷、《西清劄記》四卷,清胡敬撰。
《新编常用字书法字典.行草书法常用字典》由周世闻主编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本书主要是为实学隶书的人编写的,介绍了隶书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主要书体之一。历史悠久,名家辈出。隶书的写法灵活我变,有各家流派,风格各不相同。古代书法家流传下来的隶书均有其独到之处,字形各民。现代书法家写的隶虽然各有自己的风格,但是逐渐趋向一致,都以苍劲有力,庄重严肃,斩钉截铁为主要风格。 一、毛笔的选择和执笔方法,一般选用羊毫、狼毫等,笔头长度中等。蘸墨饱满,每蘸一次墨至少能写完一个字,这样能使整个字精神贯通。握笔要紧,使写出的字苍劲有力。书写时,保持笔杆与纸面垂直,写大字时要悬肘。 二、隶书的特征,字体扁平,起笔、收笔藏锋,笔走中锋。枯老古崛,笔画干枯坚实,显得苍劲有力。隶书可简要概括为: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如龟如鳖,折笔藏锋,重浊轻清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诸体皆胜,书家法帖品类众多,本书旨在对历代诸家法帖的甄选,展现名家书艺风貌。本书以行书手卷和尺牍作品为主,综合展现书家不同状态下的书艺造诣。
《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编辑推荐: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留下了不可胜数的书法遗产。其中许多很好的碑石墨迹,成为历代学书者学习的典范,直到今天,仍是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的楷模。
本书所包括的全部内容,将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能够满足各类读者对音乐剧有关知识的基本需求,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和应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将努力成为艺术家的良师益友,广大观众的艺术导游,文化商和企业家的投资顾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参谋。
《三秦书法胜迹》原名《长安书法胜迹》,是一部系统研究长安一带(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汉中、榆林)的碑林、石刻胜迹的著作。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考察、较为深入的研究,全面呈现了长安书法遗迹的独特魅力,体现出我国书法的精华。该书由于资料详尽,全面,是研究长安书法一部难得的著作。
《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收集了正草隶篆四体的写法以及内容。由《正草隶篆四体字典》编委会编写。《正草隶篆四体字典》是一部书法用工具书,书中所录正楷、草书、隶书、篆书的四种书体相互对照,一目了然,是书法爱好者实用的一本工具书。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书家名人辈出,直到今天,依然为广大国人喜好而习练。其中尤以行书和草书影响最广,习者最众。 为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临习需求,本书选取现在常用字近三千个作为字头,从历代名家墨迹、名碑、书帖中精选出行书与草书范字,所选范字近二万余,按照现代阅读习惯,以拼音音节顺序排列,每多音字则选取一种读法,并且在本书中只出现一次。 另,本书所列字头,按今日阅读习惯,均采用简体字,但书中范字均按从前书家所写,保留原貌。 凡书中所列范字,历来为书家所好所习,然限于编者水平,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习者,不吝批评指正。
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书法,临习传统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名迹法书、书法精品。 《汉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立于山东东平县,为我国古代碑刻之一。《汉张迁碑》书体呈方形,结构整严,端正朴茂,呈阳刚之气。其用
滕西奇先生编著的《史晨碑写法与注译》靠前部分写作技法方面,包括对每一碑的总体论述和写法介绍等等。既有常见公允的说法,又有他自己多年教学的真切体会和独到见解。在书中,他强调了如何才是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汉碑和已出土的简帛隶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知识切中要领,具体方法切实可行。第二部分是对碑文的注释和翻译,这对学习隶书至关重要。汉碑碑文大多艰涩难读,异体字甚多,加以年代久远,剥蚀严重,给认读和临写带来诸多困难。在这本书中,西奇将文词难点加以注释,并译成现代语体文,对残缺的字句依据资料加以补订,又将汉代某些文字与现代不同的写法进行考证,给予注明等等,这可免于误认误写和书而不知所云之苦。第三部分把残缺和模糊字用黑白两种线条加以修补,既保留了原拓原貌,又尽量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帖名碑集锦: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行书字帖)》为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的需要,我们精选了历代有名的书法帖、碑刻和近现代名人墨迹,出版了这套《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帖名碑集》丛书。有的为了学习方便,降低成本,剔除了模糊残损的字,选字出版;有的为了全面展示该书法家字体的风貌,从其流传的大量字帖中,精选出的单字,集中在一本字帖上,集字出版;有的则是从未以字帖的形式出版过,这次是首次出版,不仅能提供学习和欣赏之需,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珍贵的文献资料价值。 为使学习者临摹方便,作了适当放大。希望这套丛书能对学习书法的人有所帮助。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清赠太保,故称“太保府”。现在这里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
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象形文字发明并摹刻、书写于陶器之上时起,玺印篆刻艺术就开始萌芽。商代以后,通过金文的铸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写,中国古人进一步掌握了铸、刻、模制等多种方法,为玺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白石山翁印存》为《中国印谱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齐白石在印谱方面的经典之作,力争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丰富的艺术数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入“宋四家”, 诗词俱是宋代一时之选,是我国罕见的艺术全才。 《赤壁赋》墨迹书于元丰六年(1083),时48岁。 作品纵23.9厘米,横258厘米。共66行。前5行36字 缺损,由明代文徵明补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书法源于晋唐而自成面目,以用墨丰腴著称 。是卷行楷笔墨丰润沉厚,结字扁平,用笔精微,于 端庄中时见妩媚,气韵生动,雍容华贵。明代董其昌 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 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 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临习此帖毛笔以兼毫和狼毫为宜,纸宜紧密,墨 要轻胶,这样才能表现出此帖行笔精妙的特点。米芾 曾说“苏轼画字”,意谓苏
楷书名家欧颜柳赵的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临习学的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和速成捷径。但由于这些经典之作的原著是用毛笔写成的,硬笔书法爱好者难以描摹练习,深得家碑帖的运笔要诀,在此基础上巧用钢笔,惟妙惟肖地临摹了这家的经典之作,每位名家的临摹作品之前还专门撰写了对名家技法要领的独到理解和解析,是硬笔书法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学习范本。本书对学有所成的书法家,也有重要参考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