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五言古诗、卷二 七言古诗、卷三 七言古诗、卷四 七言乐府、卷五 五言律诗。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清赠太保,故称“太保府”。现在这里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
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墨迹本,楷书,纸本。引言吴与弼行书“先贤遗迹”四字,拖尾有赵明诚、米芾、韩元吉、朱熹、尤袤、洪迈、方从义、胡俨、李贤等题跋。原迹今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之作。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本诗帖选字于唐伯虎表行书帖《落花诗帖》。唐伯虎书风工稳娴雅、秾丽丰润,此贴为其友人落花诗唱和所作的诗歌手迹。严谨中富有从容,劲健 中不失婀娜,为其代表作。编者耗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启功丛稿》论文卷收入《急就篇》传本考、《兰亭贴》考、旧题张旭草书古诗贴辨、孙过庭《书谱》考、从《戏鸿堂贴》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说《千字文》、谈《红楼梦》札记、说《八股》等22篇论文,其中新收入者7篇,占近三分之一。从中可见启功先生淹贯古今,识见宏通,极有益学界。
清代碑学兴盛所带来的法古风潮,使碑学一跃而至书法正统的地位,其间石鼓文再次重新成为热门书体。大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吴昌硕先生终身以石鼓文为临摹研习的楷模,然而他之临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对石鼓文书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其形更取其神,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笔上他打破了数千年来篆书的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的规范,以巨细不一、变化莫测的笔角来表现丰富的线务;在结体上他以参差错落、疏密呼应的技法来替代平整的字形,开创了篆书的一代新风。其作品内涵相当丰富,把我们引至一种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为一个艺术大师,除了有其过人的胆识之外,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博采众长,学而能变,变而化神。吴昌硕先生正是这样的实践的,终于成为古往今来的书坛巨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
本书图文并茂收录了大师的二百多件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了大师的苦行悟道的生活风貌:另一方面从这些跨度达几十年的手札墨迹中,看到大师书法形成发展与圆满的过程,使读者对大师的人品、书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书针对书法书写形式上的一些分类,分为常见和常用到的横式的写法,在书写这些形式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问题,编者汇集了大量的作品来举例和分析,以便帮助书法爱好者能够正确和快速的掌握学习的敲门,早日成功。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本书是写给非书法专业的普通读者看的。它所讲述的中国书法艺术知识,是每一位使用汉字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在概览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汉字起源和书法源流之后,作者以金文、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为根据,细说中国书法的潮流演变,详解历代书法大师的文化底蕴、艺术特色和书法技巧。讲述均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并采取了放眼全球的大文化视角。此外,作者还注意打通专业界限,做到历览经典,贯通古今,细述常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脉络清晰。
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欣赏书法精品、进行书法创作,不仅能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更能净化心灵、陶冶性情、舒畅胸怀。本书将带您细细品读那悠久历史文明的印记,感受灿烂的书法文化。
周汝昌先生认为:几千年大师们创造积累的书法原理法则,必不可弃,必当讲求。因此,他对“书学”下的工夫比对“红学”多得多。本书即为周先生的书学讲义,爱好中华书法者不可不读。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答问》,以通俗而简要的问答形式讲解了中国书法的最基本的内涵、学识、意义,也涉及了学书的范本与笔法的各种问题。读者对象是青年书法爱好学习者。中编《分论》是中国书法著作方面的分论,它追根溯源,从理论上矫正了以往对汉字书法的某些错误观念。下编《综论》是单篇论文,然亦相互联系,多有创见,精言要义,可为书学较高深者提供研究的新课题与新领悟。本书图文并茂,虽是谨严的书法探求,但亦不失其生动。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之王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清赠太保,故称“太保府”。现在这里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
刘小晴先生是沪上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行草,尤精小楷。其书风取法晋唐,端妍雅逸,独具文人书法的意韵。他以小楷恭书唐宋词130余首,千古佳词与秀丽书法合二为一,使读者在吟咏词作的同时,又能欣赏到传统书法之美。本书既可作为唐宋词名篇诵读之本,也可供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之用。
[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古训,出于汉代刘秀称帝后对他的大将耿弇的评语。 任任何事情,若欲成,必须有坚强意志。上海中年篆刻家费名瑶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范例。 费名瑶,一九四八年生,浙江定海人,现居上海。少年时,天性颖悟,好学艺。祖父费宣若见其专注之态,即补导以文史书画基础,有所获。[文革]降临,高中毕业未能升学,被分入工厂,业余则专注于书画印。当时花鸟画被画入[四旧],不敢冒险,抄家时被拿走所有书籍。说要刻毛主席诗词印,而留下《缪篆分韵》等几本字书。于是专攻篆刻。姓名印、领袖诗词印、可避[风险]尤其刻毛主席诗词印,还右要[保险]。暇时刻石不断,进入废寝忘食之境。祖父见其状而告诫:[治印为自得之学,涵养用敬为先,人品不高,艺难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