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讲解传统书法技法,如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章法的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实用。从而使学书过程不再感到理解困难。是一本学校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的实用教材。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本卷结字严密,点画准确,笔法宽和流利,书风较为严整,用笔沉稳,一丝不苟。个中偶露行书笔意,潇洒超逸之气蕴乎规整庄重之中。明人李白华赞誉此碑书法具有唐李北海的鸿朗,徐浩的厚重,颜真卿的精神,并誉为”天下赵碑”,历来被认为是赵书大楷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书由书法家房弘毅编写,是对古今十多位书法家临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集成,其中有代表性的古代书法家有董其昌、黄自元、姚孟起、王仁堪、林则徐等人,今人书家有:胡汝霖。启功、邓散木、康雍、胡问遂等人。他们所书临本在欧阳询刚劲婉润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可谓各有千秋。该书对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和学习《九成宫醴泉铭》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世界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工作室卷》在编至卷尾时,我们感到仍是那样不尽完整,由于编辑时间短,工作涵盖面大,相信肯定会在甄集中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亦由于工作室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难以一一列出,希望读者予了谅解。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汇编,基本勾画出书法工作室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我们在“历史沿革”中已作了简述,介绍了工作室一贯的教学体系和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把握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脉络,从书画艺术的本质出发,既让书法作为绘画的基础教学课程,又强调其独立的审美教育体系——这一点实在是意义深远。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创伤,但他们的教学思想还是为今天的学子们视为传家法宝而颠扑不破。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主要是在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方面进行了梳理,而在其他方面未能作
章草辨异字典,ISBN:9787102035000,作者:杜维钧、杜金锋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穴张黑女墓志移。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正书,二十行,满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装裱本而闻世,此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今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用笔讲究中锋、侧锋的运用,注意藏锋、露锋的变化,体现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结体呈横势,单字结构宽绰,有隶书结体的扁方之意;章法布局整齐,字距稍大,行距稍小,但最后几行中出现错落的形态,貌似行书章法,又为整篇添了几分光彩及灵动之气。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穴黑女锣者。』
《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颜真卿的行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历代名家碑帖临习·颜真卿行书临习:》是颜真卿行书经典作品,以供人们欣赏和临习。
《多宝塔碑》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于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后封鲁郡公,因此有“颜平原”、“颜鲁公”之称。他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代宗师。此碑高二点六三米,宽一点四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经典碑帖还原放大集萃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茶之为物,摄天地之灵气,挹山水之精华,世间之妙有,自然之所赐也。其性微凉而入口多温,初啜微苦而味之则甘。凡多食油荤腥膻者必佐茗饮以清之,而亲朋好友佳客来访亦必以茶奉之,故此物为世人所重,并耘艺栽培之。虽产地不一,品类有异,烘焙制作之法亦各具其要,然其提神醒脑,佐胃健脾之效则一,所谓口之于味有同嗜也。历代文人雅士亦无不喜之爱之! 若夫春日和煦、风光明媚、花木扶疏、万物骆荡之时,约四五同好,留连干青山绿水、长林丰草之间,汲西江之水,品明前之茶,濯足沧浪,啸咏泉石,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至若夏日荷雨,携亲戚友朋,散虑销暑,或于豆棚瓜架之下,村醪浮白,叙天伦之乐事;或于竹篱茅舍之间,瀹茗浅瓯,悦亲戚之情话,此间之乐足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涤除烦襟也! 当其霜叶飞红、秋
《愿力-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一书分送别、仁学、噩耗、退婚、自由、佛缘、精舍、聘师、门下、分家、西去11场讲述了金陵刻经处创始人、一代居士杨仁山先生的人生经历,涉及杨仁山与黎元洪、谭嗣同、陈三立、苏曼殊、欧阳竟无等人的交往。附金陵刻经处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图文简介。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 全碑包括碑身与碑座二部分:碑身为圭形,上锐下方,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碑座为长方覆斗形。碑首有画像,碑额为阳刻汉篆“故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0字。碑阳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座上有长方形榫槽,17行,行35字,有界格;碑阴15行,行25字,有界格,共827字。碑主人鲜于璜,字伯谦,官至雁门郡太守。碑文记录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家族世系。 该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十一月。1973年5月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此碑在目前出土的汉碑中与众不同,被认为是自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一件可与之相媲美的汉碑。 本书便节选了此碑,能够让读者从中领略其墨宝的神韵。
本书为系统阐述中国书法流变及精神体系的学术专著.从中国文化生态系统中找到书法的定位,从哲学思维内中寻找出书法精神的思想轨迹,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中国书法的生态环境,以中西文化差异、古今书法的审美变迁来作价值判断,重建书法发展的坐标。他的研究触角延伸到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生态学、心理学等领域,把书法的小系统置于文化生成这个大系统中,从而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 ?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故后人称为[李北海]。其书法独步一时,李阳冰誉之为[书中仙手]。尤其是李北海将[二王]为代表的[南帖]风貌与北魏的书风,熔为一炉,形成自家风范。 《李思训碑》,李邕撰文并书。原石在陕西蒲城县。碑文行书三十行,行七十字,下半部残。用笔流畅,笔力雄健,是李北海四十二岁时所书,春秋正富,杨升庵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为其行书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的个人评传,文字淋漓苍莽,忠实地记录了萧娴九十余载艰辛而光荣的生命轨迹。作者在严谨细腻的剖析中,追寻着艺术家艺术存在的本质,也为现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书在讲解传统书法技法,如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章法的同时,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实用。从而使学书过程不再感到理解困难。是一本学校书法教学和初学者自学的实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