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百家联展(1979-2009)》收录了105位雕塑家作品近千作品,具体包括《穿中山装的掷铁饼者》《中国老子站像》《童梦——跳房子》《世纪阳光》《都市丽影》等,这是雕塑界的大事。 雕塑是一门纪念性功能突出、公共性特征明显的艺术门类,雕塑的舞台和展场常常在社会、在公共场所、在群众之中,有人曾一度忽视那些公众性较强的活动的学术性。我们主张,美术应深进于学术前沿,攀登高峰,同时也要力求在社会、群众、时代、生活中的广度诉求,这是一种辩证。 30年雕塑事业乘大好形势之风取得了巨大发展,30年来,也是我们的雕塑家意气风发、摸索经验、勇于创造的艰难历程,我们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励地去迎接、去创造文化发展中的高潮到来,以国际的要求,推进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及作品等为纬,较为准确翔实地编织出先秦至明清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历史场景。全套共分三卷本,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卷、《隋唐五代》一卷、《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一卷,三卷资料翔实,史论结合,图文并茂。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员参考。
《双林寺彩塑》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双林寺的雕塑舆壁画、图版、天王殿外景、力士像、力士像(局部)、力士像、力士像(局部)、力士像、力士像(局部)、力士像、力士像(局部)、弥勒菩萨、帝释、梵天、柬方持圆天、柬方持圆天(局部)、南方增畏天、南方增畏天(局部)、西方庹目天、西方庹目天(局部)、北方多两天、北方多同(天局部)、释迦殿外景、释迦牟尼佛、普贤、普贤(局部)、文殊、文殊(局部)、壁塑(东壁)、壁塑(东壁局部)、壁塑(北壁)等等。
李象群(1961—),男,满族。黑龙江人。擅长雕塑。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常务理事、0工场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这本《李象群(精)》收录了由其创作的雕塑作品。
《安岳石窟(精装)》讲述了安岳石窟作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由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被逐步发现,而地处川南偏僻之地加之交通不便、造像点较为分散,一直显得默默不彰,作为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宝库晚期的代表之作,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
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对于全国石窟艺术的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将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民间传说三者相结合,有理有据地对全国石窟艺术进行了一次大梳理,从中剔析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兴衰,并且对于各个时代的审美风情也进行了独到的解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石窟艺术研究作品。
朱铭先生投入雕塑创作至今已近60年,早期以农村背景为创作题材的“乡土系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表后,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喜爱,而旋即出现的“太极系列”更是得到海内外不论是普通艺术爱好者抑或专业艺评人士的关注及认同,也为朱铭先生打响了他的国际知名度。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伊始,不受拘束的朱铭先生早已开始发展他的“人间系列”,甚至曾悄悄地在美国发表。朱铭先生以修习中国太极拳心得,创作了大气魄的“太极系列”作品,而后,他更以自己日常生活的体悟与对周遭人物的关怀在“人间系列”中不断地修行他的艺术哲学至今。 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窥朱铭先生“人间系列”创作的发展脉络,不论是在其最熟悉的木头,还是创作难度的不锈钢,我们都可以看到朱铭先生在不同时期处理同一材质或色彩的不同哲学;而若依时间轴来看,
《吴哥雕塑艺术研究》是一本图文结合的艺术理论研究书,汇集了28个艺术家对吴哥雕塑的艺术研究,对东南亚的柬埔寨吴哥窟的历史,雕塑人物造型的分析。吴哥时期的宗教借助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段,以生动的方式形象地展现对神灵的家园,向大众讲述神灵的故事,已象征的方式表现他们所尊奉的和真实。
《S — 向京 2012-2016》伴随艺术家向京于2016年9月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唯不安者得安宁”大型回顾展+“S”新作展出版。该画册涵盖了向京创作于2012-2016年间的一批命名为“S”的全新作品。“S”聚焦在“欲望”和“关系”这两个话题上,依然延续她对人性观察的热衷,向京引出“没有对象的性”,“权力对快感机制的压制”、忧郁症,记忆的反观与重组等命题的讨论。画册收集了属于该系列的12组作品的精美大图,共计83张。所有照片由向京本人摄影。本书还收录了一篇由常年关注向京艺术创作的策展人、诗人朱朱撰写的评论文章《S》,同时收录了一篇向京与郭晓彦(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的长篇对谈 《一扇天窗让我们潜入真正的深渊》,可以听听向京如何介绍她一向的工作困境,和这5年里的思考推进;文章里谈及创作过程的宿命感、雕塑作为一
从中国近百年雕塑美学思想发展史来看,由于壬朝闻兼具雕塑家和美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思和建构我国现代雕塑美学理论,在雕塑材质、创作过程、艺术欣赏、融会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传统、、推动西方雕塑理论中国化和中国传统雕塑思想的现代转型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王朝闻之雕塑美学》从王朝闻雕塑美学的核心范畴“耐看说”以及他关于雕塑活动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论述、雕塑的艺术功用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王朝闻的雕塑美学思想,试图揭示王朝闻雕塑美学感悟性理论形态下的内在逻辑架构,探索其中那些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和未来的东西。
雕塑是什么呢?它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可以说雕塑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生活充满了乐趣! 雕塑制作起来没有想像的那么麻烦,书中详细介绍了雕塑中应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总结了雕塑中常用的头部比例、五官、头部骨骼、头部肌肉、面部比例、头像中的切面等制作技巧,讲解生动细致,并附有解说图片。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两个头像制作的整个详细过程,从骨架制作、骨架组装、填充物制作、基座制作到颈部、面部、锁骨、颈部以及切
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随后千百年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之路由一座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石窟、佛教圣殿连接而成。佛像则犹如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闪耀出时代赋予它们的璀璨艺术之光:北魏的秀骨清相、隋代的朴达拙重、唐代的健康丰满、宋代的世俗可亲…… 你知道吗,观世音本为男儿身,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则是由武则天为原形,“天龙八部”源自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