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全书收入经典头像雕塑作品近百件,共230余幅彩图,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和19、20世纪初四个部分。作者还特地在附录中整理了收藏陈列这些经典作品的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荷兰国立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古代雕塑美术馆等37个欧洲著名博物馆的详细参访信息,对喜爱美术馆、博物馆和雕塑艺术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很独特的导览手册。
作者怀一准备画稿两年余,与苏州刻竹高手张泰中、福州拓印人李作港合作,完成《呼风集》一书。 缘此,《呼风集》从画稿开始,努力向古代文人经典汲取营养,镌刻也按照典型的竹刻浅刻工艺入手,摒弃时风,力追古法,光复传统的竹刻艺术。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本书通过1000多幅雕塑步骤图和创作,详细的介绍了如何用泥塑塑造肖像、人体、着衣人物等的雕塑方法。那生动而简单的塑造过程,如手和脚的塑造由两根红萝卜式的黏土开始;两个“水袋子”挂在肩膀上,是塑造女性双乳的比喻;指甲犹如从手指两边伸出两条轨道的瓦片等,让读者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掌握雕塑技法。 这是一本放在工作台的旁边,在工作时随时翻阅的实用雕塑手册。
神通寺窟像,其姿势顺平板,背肩方整四肢如木,其头部笨蠢,手指如木棍一束,当时此地石匠,殆毫无美术思想,其任务即按照古制,刻成佛形,至于其于美术上能否有所发挥不顾也。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西方当代雕塑》以1945年为起始点,全面介绍了“二战”之后西方当代雕塑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上的突破。 战后新世界的开启促使雕塑家们迅速告别传统,转而追求更加自由和辛辣的艺术表达,作品甚至前卫到“不像雕塑”。贾科梅蒂将一直以来位于雕塑底部的基座融入创作,让空间感更加开放;安迪?沃霍尔把随处可见的日常消费品作为使用材料,推动了名噪一时的“波普艺术”;约瑟夫?博伊斯用真正的脂肪堆砌出著名的作品《油脂椅》,以此探索分裂世界中人的本质…… 本书生动呈现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的前瞻性表达,忠实记录了西方当代雕塑与20世纪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带领读者穿透众多作品“似是而非”的外表,直抵这一艺术极具爆发力的精神内核。
本册雕塑作品集为读者奉献了从古代跨越到20世纪的真正原汁原味的西方视觉艺术。书中作品极其动情,极其简约,堪称艺术中最为和谐的雕塑经典。 雕塑不仅塑造了美的世界,也构造了美的观念;她既留下永恒的倩影,又带来令人怦然心动的崭新轮廓。这批雕塑精品是时代的镜鉴,徜徉于这样的雕塑“陈列馆”,读者不仅能观赏艺术的发展历程,还能探究“历史”的本身。在备受推崇的经典与争议的作品之间,《大师雕塑1000例》将带给您一个真正的西方雕塑的全景式视野。借助大量的参考资料、名作点评和雕塑家传记,本册雕塑作品集能让读者重新发现西方世界的遗产。《大师雕塑1000例》堪称艺术学生和雕塑爱好者的手册。
神通寺窟像,其姿势顺平板,背肩方整四肢如木,其头部笨蠢,手指如木棍一束,当时此地石匠,殆毫无美术思想,其任务即按照古制,刻成佛形,至于其于美术上能否有所发挥不顾也。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0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本书是公共艺术元素系列丛书之一,主要论述雕塑的表现和特征。作者从广义的空间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民性质的财产作品,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和联系,以形式分类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书中根据公共雕塑的特征分为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风格性与建筑性雕塑四章。分别讨论了艺术思想的表达、文化意识的影响、形式美规律的运用、环境因素的表现、艺术同功能的关系、风格形式的发展及相关空间造型的联系等问题。本书是对公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公共雕塑的详尽分析和论述、是涉及雕塑和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 本书可作为从事艺术研究、雕塑创作、环境设计的人员进行专业研究的参考资料、也适合于从事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导视的人员使用。
全书收入经典头像雕塑作品近百件,共230余幅彩图,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和19、20世纪初四个部分。作者还特地在附录中整理了收藏陈列这些经典作品的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荷兰国立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古代雕塑美术馆等37个欧洲著名博物馆的详细参访信息,对喜爱美术馆、博物馆和雕塑艺术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很独特的导览手册。
《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公元前1000—500年,在墨西哥湾沿岸的拉文塔等地,奥尔美加文明创造了许多巨石头像雕刻。这些巨石头像手法极为写实,其对人体头部结构和解剖的理解可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刻媲美,这种对人物头部结构的理解在后来的科潘与奎瑞瓜再度浮现。不难看出,人们的审美观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不知何种原因,奥尔美加巨石头像的风格在晚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头像不再表现戴头盔的人物,而是表现神情庄重的闭目头像,手法也更为写意,或许这直接影响到玛雅浮雕表现风格的走向。 与希腊艺术不同,对人体美的理解在玛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希腊人认同的人体美显得高大魁伟,身高常常高达九个人头;而在玛雅,人物头部的比例被夸大,人体身高常常只有五、六个人头的高度。鼻梁突起的人像出现在大量的浮雕作品上,人物显得粗矮壮硕
本书依照各朝各代雕塑艺术作品与社会尚美风情的流变,将中国雕塑艺术之路断分为阶段,即殷商—战国,两汉—晋、南北朝—五代、宋—清。作者依据这一科学断分,深入剖析了历代佛雕、陵墓雕塑、画像石与画像砖,直至清代的竹雕与泥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嬗变的根源,借此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风貌,以及它们对于中国绘画、雕塑甚至音乐等各种艺术的影响。因此,本书是对中国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发展之路的一次大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