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选萃中国民间博物馆: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内容以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为基础,详细介绍昌化鸡血石的开发利用、创作设计、雕刻加工和艺术特色,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石文化进行探索。
在《雕塑的语言》中,雕塑家威廉·塔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视角,以雕塑家专享的体验,通过批评家般清晰的文字,讲述了一场从罗丹开始悄然发生的,几乎与雕塑本身等同重要的艺术运动——这场运动重塑并赋予雕塑全新的意义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之作。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更是一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著。
本书作者为中央美院青年老师,集20多年的教学创作经验,根据对雕塑的艺术认识,贯穿自己的体悟,提出观点,进行评论。
《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玉石雕刻(新1版)/新视域·中国高等院校珠宝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潮汕建筑石雕艺术》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肖像泥塑及烧制技法》具体介绍了肖像泥塑所用的材料、工具和工作空间,工作方法,头部具体部位的塑造,捕捉模特的个性特点,雕塑步骤示范,头像雕塑的后期工作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的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类繁多,雕工精湛,主要有石雕、木雕、砖雕、牙雕等。雕刻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或是风景,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虽然这些艺术杰作多出自一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之手,但千百年来,它们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传至今。它们充分表现出民间艺术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分石窟寺与佛教造像、历代陶俑、陵墓雕刻部分十四章,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门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它的发展历程,希冀对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读者有所裨益。
本书依照各朝各代雕塑艺术作品与社会尚美风情的流变,将中国雕塑艺术之路断分为阶段,即殷商—战国,两汉—晋、南北朝—五代、宋—清。作者依据这一科学断分,深入剖析了历代佛雕、陵墓雕塑、画像石与画像砖,直至清代的竹雕与泥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嬗变的根源,借此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风貌,以及它们对于中国绘画、雕塑甚至音乐等各种艺术的影响。因此,本书是对中国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发展之路的一次大梳理。
敦煌鉴赏,ISBN:9787534415777,作者:樊锦诗,刘永增著;孙志军摄影
《西方当代雕塑》以1945年为起始点,全面介绍了“二战”之后西方当代雕塑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深度解析雕塑在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上的突破。 战后新世界的开启促使雕塑家们迅速告别传统,转而追求更加自由和辛辣的艺术表达,作品甚至前卫到“不像雕塑”。贾科梅蒂将一直以来位于雕塑底部的基座融入创作,让空间感更加开放;安迪?沃霍尔把随处可见的日常消费品作为使用材料,推动了名噪一时的“波普艺术”;约瑟夫?博伊斯用真正的脂肪堆砌出著名的作品《油脂椅》,以此探索分裂世界中人的本质…… 本书生动呈现了不同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的前瞻性表达,忠实记录了西方当代雕塑与20世纪社会发展的积极互动,带领读者穿透众多作品“似是而非”的外表,直抵这一艺术极具爆发力的精神内核。
《抚脉中国“仙作”工艺》将“仙作”工艺视为一个完整的实体,置入大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综合的考量,既考其源流,又探其流变,以准确、优美的笔调,比较全面地展示“仙作”工艺的全貌。
本书为何力平的雕塑论文集,主要收录了《雕塑中的新叙事语言与现代灵魂》,《环境雕塑与空间结构》,《美国景观艺术印象》,《走向毁灭的雕塑形式创新》,《欧洲当代艺术大展一瞥》,《为雕塑凿七个孔》,《在挤压痛苦中观察的艺术家》,《景观雕塑概念辨析》,《谁在消费雕塑》,《雕塑藏家的隐忧》等文章,供雕塑爱好者参考。
《龙门石窟佛典画像精品》援引佛典经文,尽可能选择与石刻年代相当或较早的译本。石刻中数量较多而内容丰富的是佛传故事,相关的本行经典数量不少,叙述详略不同,情节描写约略相似而又各有差异;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翻译,所据原本相异,因而笔调风格大不相同,人名地名物名的翻译差别较大。 本书经文的注释,倾向于精简,着重解释佛教的专门用语,可满足一般对文言文稍有理解的读者。 本书文图并茂,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石雕照片,供读者对照欣赏。
本书基于我国民间传统工艺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梳理我国民间传统石雕的技法,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民间传统石雕技法,按职业人才技能培养要求,编写以实训为核心的石雕石刻训练教程,为爱好和学习石雕的人士和教学机构提供教学指导与参考。
本书既探究了雕塑大师的创作奥秘,也关注了边缘雕塑家的创作经验。其中对雕塑家的研究都基于对实际创作过程的认真考察和对雕塑家本人的亲自采访,而对国外雕塑大师的研究则立足于大量外文资料的搜集和具体创作过程的分析。因此,关于雕塑创作的动机兴起、意象生成和形式建构的探讨显得十分真切,关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演变机制的研究显得特别实在。 本书融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个案考察与综合论述于一体,系统地研究了古今中外雕塑创作的六种典型模式,对雕塑创作实践和雕塑理论研究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