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彰显雕塑在文化传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让 的雕塑作品成为新时代的助推器、传播中国声音的发声器。书中围绕中国雕塑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历史课题、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时代任务、基本状况、经验概括等,从实践与学理上分析探索中国雕塑传承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就相关热点问题和前瞻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参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周历精选岭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内容,从出处、背景、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加以注释、赏析,并配以百余幅精美的珍贵图片,令读者愉悦阅览生活每一天。本周历的编写,以岭南美术出版社多年珍藏的岭南文化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延伸阅读岭南地区风俗文化内容,一并呈现。《寻美岭南周历潮州木雕(2017丁酉年)》为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建社35周年纪念版,精装大气,值得收藏。
本书从比较文化滨角度,对公元前后几世纪中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汉代和罗马帝国的雕塑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汉代和罗马两个不同文化圈所产生的雕塑艺术在文化功能、主题内容、形式风格、审美观念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和比较、寻求东西方雕塑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两者之间个性差异,并探讨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运用雕塑造型的方式去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本书认为汉代的雕塑艺术与汉代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俗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因而构成了汉代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罗马帝国的雕塑艺术是与罗马人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属于城市公共文化的基本范畴。中国汉代和罗马帝国的雕塑艺术在各自基本独立的文化环境中平行发展,各自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并对整个世界的
常素霞主编的《村里的日子(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泥塑作品)》由工艺历史综述和馆藏作品赏析两部分内容组成。工艺历史综述在以历史脉络为主线,对其产生、发展进行梳理的同时,对工艺的制作程序、风格特色及当代工艺发展状况亦进行阐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种不同工艺品类的总体状况,图文并茂,系统且直观。
大卫布莱克是国际知名的美国公共雕塑家。他创作了20余个公共雕塑作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德国。本书不但收录了大卫布莱克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而且在书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示大卫布莱克早期的石器,陶器,树脂玻璃等雕塑作品。书中还包括唐纳德卡斯比特博士对于大卫布莱克雕塑设计的深入评论。
《沉香之美》作者将带领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以其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可品香,可祭神,可饰物,但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是沉香的精神内涵,沉香先受挫后结香,如同人生的过程,先经历磨难与痛苦,然后成才。用这种禅香文化,去浮、去躁,静心明志。使我们对沉香的理解达到另外一个精神层次,这样的爱才会悠长深远。
纸鉴:中国古代书画、文献用纸鉴赏,ISBN:9787805986258,作者:田洪生编
《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分石窟寺与佛教造像、历代陶俑、陵墓雕刻部分十四章,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门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它的发展历程,希冀对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读者有所裨益。
印度古代雕塑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与宗教紧密结合又是印度古代雕塑的显著特点。由张荣生编著的这本《印度古代雕塑》主要介绍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以及耆那教等的印度古代雕塑,入选的都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每件作品附有文字说明,是一本图文并茂的雕塑读物,可供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印度古代雕塑之用。
《龙门石窟佛典画像精品》援引佛典经文,尽可能选择与石刻年代相当或较早的译本。石刻中数量较多而内容丰富的是佛传故事,相关的本行经典数量不少,叙述详略不同,情节描写约略相似而又各有差异;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翻译,所据原本相异,因而笔调风格大不相同,人名地名物名的翻译差别较大。本书经文的注释,倾向于精简,着重解释佛教的专门用语,可满足一般对文言文稍有理解的读者。本书文图并茂,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石雕照片,供读者对照欣赏。
《袖里乾坤》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巩仙》改编的。讲述了尚秀才和歌妓惠哥相爱,立誓要结为夫妻,不料碰上鲁王强征民女,惠哥被征人宫中,两人从此分离。尚秀才想念惠哥,孤身不娶14年。后来,有个巩道士同情他的遭遇,施展法术,在袍袖里让他和惠哥相会。后,又设法救出惠哥,有情人终于团圆。
本书《玉雕创作与鉴赏》不在于工艺雕琢的具体方法和技巧,重点是对“玉”之特性的分析;对由“玉”的特性而形成的玉雕设计创作规律、玉雕特点、造型特征等问题,作专题性的探讨与论述;同时对怎样鉴赏玉雕作品和对古今玉雕之珍品作创作分析与鉴赏等。本书是以作者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的文章和在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以及讲课稿等共十三篇为写作基础。包含:“玉雕创作设计规律”,对玉科特有的玉质、玉形、玉色、光泽等特性而形成的“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创造特点进行剖析;“将‘可遇’之材创造成艺术的‘不可再求’”,是对以玉料的“可遇”,如何成为“不可再求”的决定因素的论述;“‘玉质美’是玉雕艺术的重要特点”,重点谈到表现玉雕“玉质美”的重要性和不同玉质、不同品类对“玉质美”的区别表现等问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