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笔者到该墓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认真的整理,回杭后逐渐梳理出了书稿的思路与框架:其一,汉画像石、画像砖存在于墓室的不同建筑部位,达到了构造与装饰功能的统一。建筑决定空间形态,绘画结合于雕刻,雕刻附着于建筑。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雕刻方法与绘画风格,只有放置在建筑的空间环境中研究。才能把握局部形式的特征意义,取得科学的研究成果。《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将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置于建筑整体中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其墓葬营造与环境的关系,揭示出墓室建筑、雕刻、绘画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特点。其二,阐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在含义。《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运用图像学与艺术史学进行比较研究,即从探索画像的内在形式、彰显画像的深层意义为切入点,来研究海宁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及其时代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较为系统、全面和清晰地论述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考察的重点放在大城市,同时也兼顾到一些小城市的环境艺术状况。全文论述了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回顾了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关系;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概括了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领域引起论争的主要学术问题;探讨了21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面对的问题与前景。 本专著是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雕塑1(架上雕塑)》在我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本世纪初,随着西方雕塑艺术的传入,中国雕塑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逐步兴旺之路.通过古代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相互碰撞和中西文化的交融汇合,中国现代雕塑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近百年来,中国雕塑艺术在探索中得到了发展,取得了初步的繁荣,出现了许多的雕塑家和作品。 本卷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卷——架上雕塑,按雕塑作品的创作年代为序,共收入有代表性的作品198件。所收作品的创作年代截止到1996年。
本书谈了肖像雕塑的语言要素及它的起源。重点刻划肖像雕塑的立意,即“切入点”。出新、材质、环境及时空。作品中相异的风格面貌折射着我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师承,不同的追求等。 本书收集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和作品,作品题材以肖像为主题,共选择174幅。作者包括全国雕塑界老、中、青三代人,基本反映了中国肖像雕塑的基本面貌和实际水平。
安岳和大足石窟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石窟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从造像数目统计,大足石窟有石雕造像5万余尊,最早开创于唐代景福元年(892年)。安岳石窟有石雕造像近70万尊,开创于初唐。两地石窟都是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造像,佛道合龛及儒佛道合一的造像。不少佛教造像的仪轨均出自同一佛教经典,雕刻技法与中国其他石窟寺大不相同,典雅秀丽,技艺水准极高。本书由专门研究大足和安岳石窟艺术的学者胡文和著作、摄影,对两大石窟作了精韶的解说与比较研究,很多珍贵的手资料为首次公开出版。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雕塑》是《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组成部分。本卷为《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雕塑》中的雕塑卷,集中编造传世的民间雕塑作品,收入泥塑、砖雕、石雕、木雕、陶瓷雕塑及面塑六个品类。门类中基本按不同地域排列,兼顾年代及风格特徽。
本书包含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砚雕理论,除了阐述砚的雕刻外,对砚质的评说、砚铭、砚品、砚饰(砚盒)等亦都有深刻的见解和论述。本书详尽介绍了砚雕的历史、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全书图文并茂,是一本砚雕工作者、砚台收藏者和爱好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砚雕艺术与制作》一书是铁民兄几十年从事砚雕艺术研究和探索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砚雕理论,除了阐述砚的雕刻外,对砚质的评说、砚铭、砚品、砚饰(砚盒)等亦都有深刻的见解和论述。它是一本砚雕工作者、砚台收藏者和爱好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笔者到该墓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认真的整理,回杭后逐渐梳理出了书稿的思路与框架:其一,汉画像石、画像砖存在于墓室的不同建筑部位,达到了构造与装饰功能的统一。建筑决定空间形态,绘画结合于雕刻,雕刻附着于建筑。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雕刻方法与绘画风格,只有放置在建筑的空间环境中研究。才能把握局部形式的特征意义,取得科学的研究成果。《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将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置于建筑整体中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其墓葬营造与环境的关系,揭示出墓室建筑、雕刻、绘画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特点。其二,阐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在含义。《海宁汉画像石墓研究》运用图像学与艺术史学进行比较研究,即从探索画像的内在形式、彰显画像的深层意义为切入点,来研究海宁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及其时代
《雕塑美学》是一部论雕塑美的专著,从酝酿到动笔,历时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同年10月第二次印刷,累计印数为4500册。l993年获得吉林省图书奖。l996年作者对书稿作了较大的修改,2003年春到2004年春再次作了更大的修改。 ???这部专著结合中外雕塑名作,从审美关系角度立论,对于雕塑艺术的审美特性,从内容到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证。就雕塑美这一特点的探索来说,即怎样创造美的雕塑和如何欣赏雕塑的美,在理论上具有的开拓性。文中对于雕塑艺术的耐看与乏味,传神与入神,意象与意蕴,运动与矛盾,空间的虚与实,时间的真与幻,形式美(包括基本形式)与形式,风格与人格诸种问题,都作了较前深入的论证。论据翔实,观点新鲜而深入,不乏的见地。特别是著者所强调的雕塑的耐看作用,实际上是论证雕塑(和其他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著
苏州园林中的堆塑、砖雕、石雕等图案,以其姿态各异的优美造型,给予人们美的视觉冲击,其蕴涵的美好生活理想,也激发人们对生活美的憧憬。 本册精选了苏州园林塑雕图案四百多例,分为堆塑(上、下)、砖雕(上、下)、石雕(上、下)等六章,每章均以图案的基本类型编排。
这里所说的“中国当代雕塑”,在时间上是从1979年开始的。我们知道,中国艺术在这个时候终于把门窗打开了,新鲜的空气四处弥漫,人们跃跃欲试。当代雕塑的这个“当代”与人们通常所说“当代艺术”的那个“当代”还不能完全对应。这是由中国雕塑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的雕塑状态有点奇怪,它所面临的问题、它自身的学术节奏常常和其他艺术门类并不完全同步。所以,要是严格按照当代艺术的时间来划分,对于雕塑可能不太适合。另外,不能说1979年以后所有的中国雕塑都是当代雕塑。
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对于全国石窟艺术的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将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民间传说三者相结合,有理有据地对全国石窟艺术进行了一次大梳理,从中剔析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兴衰,并且对于各个时代的审美风情也进行了独到的解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石窟艺术研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