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撷取民间吉祥如意经典年画中相关内容,加以发掘探析,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的年画、详尽的注释,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阐释吉祥年画的特质和内涵,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缤纷全相。
郑军、徐丽慧编的《吉祥中国大图典(长寿卷)》详细解读吉祥长寿图案及寓意。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应用广泛。 本书将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语等汇编成册,辑录相关美好传说和生动寓意,以助读者了解、赏析富有蓬勃生命力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成果。
《吉祥中国大图典》丛书将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语等汇编成册,辑录相关美好传说和生动寓意,以助读者了解、赏析富有蓬勃生命力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成果。《文字卷》为其中之一,详细解读吉祥文字寓意及图案。
这本介绍老成都的画册,囊括了成都的民俗民风,百姓的生活状况,比如“百姓家居年事”、“庙会、集市”、“茶社、酒店、冷饮”等等,可以说成都人只要想得到的,里面应有尽有。翻开画册,展示在记者面前的都是非常生动的图画形象,简单的勾勒将老成都的食俗展示得淋漓尽致,初看绘画比较简单,却一目了然。画册中的绘画部分采用的是漫画形式,一点点的幽默使得整本画册轻松而自然。绘图、撰文者林洪德,既是厨师又是美术教师,他认为用画来展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将昔日蓉城的街道、店铺、食俗以及人物活跃起来,有立体感。
《广州城脉》散文集分《历史的回声》《城长一段古》《时代风华》《流年荣光》四个部分。作者以一个资深女记者的独特视角和敏锐感觉,在讲古的形式中娓娓道来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生长之谜。 书中描写了南越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碑林、荔枝湾、白云山、越秀山镇海楼等广州历史古迹和遗存,西关小姐、东山底蕴、锦纶会馆、东平大押等特定时代的广州人文、经济,沙面、黄埔村、陈氏书院等地流年里的荣光,以及黄花岗、大元帅府里的革命岚烟。历史遗迹是已经凝固的存在,但作者却能以强烈的参与意识,感受它们鲜活的生命力,聆听它们对过往的诉说。
国元令编著的《喜庆致贺对联3000副》收录的这些喜庆致贺对联,大都出自传统楹联典籍或现代著名联家之手,是汲诗词之精髓,品之赏之,藏之用之,可抒其情,言其志,乐其趣,鉴其真,赏其美,获其益,实乃联艺之龙睛凤羽,文化瑰宝。让我们轻轻地走进这本厚重而经典的喜庆致贺联书,去尽情地阅赏它、品鉴它、使用它。去阅读那些用智慧写出的文字,去品味那些用心血凝成的佳句,去歆享楹联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快慰。
乔晓光,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家、剪纸艺术家、作家,如果算上为中国剪纸申遗而四方奔走的十年经历,他又可以称作社会活动家。 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乔晓光沿着黄河的流向,深入村庄,踏上民间艺术考察的漫漫长途。有时孤身上路,有时追随其导师杨先让、靳之林诸先生的脚步,有时则带领着他自己的学生。这是中国传统村庄集体消亡前的最后一段岁月,乔晓光怀着按捺不住的欢欣和感动,记录下一路遇见的山水、村庄、民间艺人,记录下那些在村庄里传承了无数世代的民间艺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透过乔晓光的文字、绘画、剪纸和照片,回望那段不算太久远的时光,不由蓦然惊觉:当初激情满怀的礼赞,原来竟是最后的挽歌。
内容简介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民间古帽筒图鉴》收录不同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古瓷盘,按不同彩料分类编排。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所列参考价,仅供收集者参考,并非市场定价。
全书以生动有趣的文字,与精美的皮影图片相结合,讲述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起源、历史、传承与流派。尤其对华县皮影、唐山皮影、海宁皮影、成都皮影、北京皮影、环县道情皮影等几个中国皮影艺术代表性流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作者还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对皮影刻制的步骤,以及皮影角色的分类等进行了详解,使读者在领略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获得一些技艺上的指导。
本书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一件作品制作所付出的艰辛……在吴惟先生拍摄手记的字里行间和胶片的潜影里,留下了他们如歌的艺术人生,凝结着他们一年个难忘的瞬间。本书以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26位北京民间手工艺大师。阅读本书,了解他们的丰富人生和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如同参加了一次北京民间手工艺精华的知性之旅。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远古的光与影的发现,到对图腾的崇拜;从岩画、彩陶、砖刻等原始艺术,到皮影艺术的雏形,向读者系统展示了皮影艺术诞生、发展的精彩画卷,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皮影艺术集成,体现了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手工艺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但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中具体讲解了一百多项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手工艺文化,进而激发读者对手工艺的关心与热爱。 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嵊州吹打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兼融外来的文化,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东乡优雅沉郁的丝弦乐和西乡雄浑激昂的吹打乐两大派系,将富有民间情趣的经典乐章传承下来,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研究浙东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考察地域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