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艺术大师北大路鲁山人谈陶器的随笔集。鲁山人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为制作配得上自己美食的食器而开始了陶瓷创作,坚持此道直至离世。鲁山人不仅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陶器美学体系,还得到了国内外的充分赞誉。 在本书中,他回溯自己的陶瓷创作之路,结合自己的制陶经历,以尖锐的审美之眼评析陶艺史上的名家名器。每一段鉴赏都是对自己推崇的“雅美”的生动注解,都在拓宽我们的美学感悟。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巫鸿就该项目的思想意义、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价值所进行的学术思辨。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以衣食住用为大类,每类下各设小类,展示其每一类的收藏,并由赵湘源和宋东口述关于这些物件的记忆,里面包含了浓郁的亲情,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相亲相爱。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参观过《物尽其用》展览后的感想与评论。
《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是外部对中国山西介休地区宝卷说唱文学进行研究的专著。《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山西介休宝卷产生的社会人文环境一历史传播情况、文本形式内容、宣唱类型仪式、宣唱与受众人员构成诸方面。附录收入《山西永济首阳山新近发现六部清嘉庆至民国的道情宝卷》等六篇论文。调查报告首次揭示了介休宝卷宣唱与受众人员构成与《金瓶梅》宝卷宣唱之本事来源地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为晋商妇女心灵世界之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特殊的窗口。
门的传统好处之一就是门具有欣赏价值,门神年画就是其欣赏价值的绚丽元素。门是门神年画的载体,而门神年画又丰富了门的审美性。 门神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门神文化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童年记忆;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好奇地探究。 门神构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因为失去,而更加珍贵,门神仍然装饰着我们的梦。愿这本书载着所有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感兴趣的朋友们,穿过幽深的时空隧道,走进这个神秘而多彩的世界。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高贵的緙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出的静谧。
本书包括《核雕记》、《纸物记》、《烟火记》、《爆竹记》、《纸鸢记》、《泥人记》、《捏相记》、《傀儡记》、《辰牌记》、《摺扇记》、《竹刻记》、《纸马记》、《门神记》、《金砖记》、《砖雕记》、《苏绣记》十六篇民工工艺美术的札记,是作者多年关注、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心得和研究成果的精华。各篇文章旁征博引,夹叙夹议,将中国民间工艺的美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绝佳读物。
前《时尚先生Esquire》日本版副总编美帆与《生活》杂志合作,带领团队亲临日本各地30多种工艺的制作现场,与50多位匠人对话。他们不仅走访了京都老铺的新生代手艺人,也重访了柳宗理的民艺之路,并收录与著名设计师、民艺馆馆长深泽直人的精彩对谈也收录其中。这本书,见证了手艺在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的传承与复兴。
装饰是人类的本能,它萌发于每一个健康的心灵,它活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古到今,只要有人类的痕迹,也必定留下装饰的痕迹。可装饰究竟是什么:装饰是一种物品?装饰是一种艺术风格?装饰是一种附属物?装饰是艺术的点缀还是艺术的精华?装饰决定一切还是装饰无关紧要?我们常常难以回答。我们只知道,要想把装饰从地球上剔除就像把水分从世界上挤干一样不可思义。 装饰可以是一种物件,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供人玩赏。装饰也可以是一种艺术风格,可这种特有的风格却开启了人们的内心视象,让人看到了一种夸张而修饰过了的自然景象。无论是作为供人玩赏的装饰品,还是作为艺术风格而起修饰作用,它附属的属性似乎在所难免。
剪鱼很简单,一把剪子、一张纸即可。熟练的可以直接创作剪出,如不行,可先画出图样再剪。张数多的,要装订一起。剪纸顺序为:步剪洞眼纹,第二步剪条口纹,第三步剪毛齿纹,第四剪边完成作品。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作者以精湛的画艺为我们再现了老北京街头巷尾的一个个场景。作者还以诙谐的文字帮助我们了解图中所表现的老北京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历史资料。可供文化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体会。 本书适合于文化爱好者、普通读者。
我国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流传区域相当广泛的民间戏曲艺术。皮影戏的故乡在中国,皮影戏以中国最早、以中国、以中国种类最多,这是世界公认的。本书概括地向您介绍了我国皮影戏的分布;皮影戏的起源、流派;皮影戏与民俗;皮影的制作以及皮影戏面临的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作者从大量的皮影收藏品中精选出近三百张精美的皮影造型,把它们按照不同的地域与类别进行分类,并对相关皮影戏知识作了充分的解释,让您清晰地掌握皮影发展的整个脉络,并欣赏到古拙、优美的皮影造型,对于您进一步的了解与研究皮影艺术大有裨益。
幻术是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的表演艺术。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它源于远古巫术,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先人智慧的提炼,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公元前1600年,夏癸(桀)的宫廷中已有奇伟之戏演出。后简称“奇戏”或“幻术”,民间多称“戏法”。先秦至两汉奇戏大为发展,成为汉武帝百戏盛会的重要支柱。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表演艺术。3000多年来,它不断吸取中外文化之精华,持续发展,至19世纪末,据《鹅幻汇编》的不完全统计,已有各类幻术320余套。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幻术发源地之一,中国幻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内容丰富多彩,流布广泛,影响远大,自成一个学派,独树一帜。它贴近生活,平中出奇见巧,重视高难技巧的提炼,重视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剑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 《成都民间的33双手》用朴素的小篇幅,细腻的小手笔,记小历史,做小学问。相对于火热而喧嚣的文化转型文化创新,文化守成显得十分平淡。 它带领我们寂寞地进入小镇,进入小巷,进入作坊,进入现场,面对一双双而普通的手,本色地还原历史,本色地还原生活。这《成都民间的33双手》从一开始就没有设计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保守目标是呈现一点档案价值,一点资料价值。
《纤维艺术:创作与实践》介绍传统与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了作者马彦霞本人在创作纤维艺术作品中,所要表现的纤维艺术材料、工艺、造型、颜色、肌理、空间、灯光等都有详尽的理论阐述。多以具体事例介绍,以多种实验实例分析纤维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对纤维艺术的发展现状做具体理论探讨和研究。
这里汇集的三百余幅以京剧脸谱为创作题材的剪纸作品,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文化馆的剪纸艺术家们大胆创新、他复锤炼、精心创作的,这是久负盛名的“海伦剪纸”在新世纪的春天推出的力作,是这朵风格独具的艺术奇葩的展示。 京剧脸谱是具有固定谱式的京剧角色化妆艺术,主要用“净行”。演员用名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的图案,借经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他特点。所谓“花纹分善恶,五彩辨忠奸”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角色。京剧脸谱是从中国古老的戏剧脸谱基础上历经二百多年的演人完善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京剧一道被誉为“国粹”剪纸则是一种传承久远、流行广泛的民间装饰艺术,是利用纸张和剪刀刻成的各种形象或图案。在过去,剪纸开幅很小,图案简约,主要用于美化生活环境或作纸样。现代剪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