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但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中具体讲解了一百多项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手工艺文化,进而激发读者对手工艺的关心与热爱。 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种类繁杂的造型艺术中,陶艺有着国界的“语言”优势。不仅是由于陶瓷这种融艺术与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在世界不少国家的古代文明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也由于构成此门类艺术的基本要素水、土、火与人性的天然亲近感,正是这种与人笥相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陶艺的神奇魅力。陶瓷大国的传统和基于平等对话、互为借鉴的前提下的广泛的国际交流及逐步成熟的现代艺术环境,使中国的当代陶艺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的路程。 众多陶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使一些杰出的中国陶艺家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 河北美术出版社的系列丛书《设计时代——中国著名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意报告》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
《民间剪纸技巧》由十个部分组成,系统而简明地反映了民间剪纸的概貌,既有剪纸的历史典故,又有剪纸的形式与符号,最多的部分是作者以其丰富的实际操作,为读者描画出掌握剪纸入门的一条“捷径”,为人人都能成为剪纸巧手和培养业余兴趣,提供了一本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好书。通过《民间剪纸技巧》的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过程,材快掌握民间剪纸的剪制方法、基本语言和简单的设计创作。
想象一下,假如你将一天中所触碰过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你这一天会是怎样的。从智能手机到肥皂,从香料到勺子……假如你将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呢?它们会讲述一篇更宏大的叙事吗? 受到这一灵感的激励,保拉?祖科蒂周游世界,找到了年龄、文化、职业和背景都迥然不同的一批人。她请他们将24小时内触碰过的每一个物件都记录下来。随后她将这些物件放在一起,将它们拍摄在一张照片上。从东京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到中国一个皮影戏老艺人,从伦敦的一个清洁工,到马德里的一个修道院修女,《我们所触碰的一切》通过呈现他们拥有、消耗、需求、选择、珍视和无法脱离的物件,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宋代以降,门神画主要以木版雕刻印刷流传于世,它代表了民间木刻版画的成就。本书作者王树村先生,在民间美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走访了中国南北各地的年画之乡,收集了大批珍贵的门神画资料。 本书汇辑了各地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各地的门神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审美趣味。在这些多姿多彩的门神画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和风俗、社会与生活
《中国民间美术》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学科教学为基础,同时也调研了部分地方高校相关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课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教学需求编纂而成。《中国民间美术》教材的特点是采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身心对文化的参与实践,这不仅符合民间美术活态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传承、创造、发展的必然方式。教材内容中也反映出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识传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间美术教育传承课程模式的探索。
清末民初,薄弱的中国民族工业蓬勃 兴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五行八作、小商小贩纷纷拥向城市,促进了城市集市经济的繁荣。“山民相,市民玩”,游戏如乐既是市民生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商家业主、三教九流乘机挣钱谋生的机会。 直接地反映市井民俗生活,可以说是洋画儿的突出特针对。在我们编选的洋画儿中就有《三百六十行》、《七十二行》、《市井民俗》、《小商贩》、《新行业》、《江湖艺术》等类似的成套作品。 市井,本来指城中之市,是集在作买卖的场所。《易经·系辞下》:“日出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洋画儿中反映的清末民初的市井民俗,像一片片玻璃碎片被装进了万花筒,让人眼花缭乱。 洋画儿中,除了表现市 井行业之外,表现市 民和乡村民俗生活的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本书介绍剪纸艺术的深厚渊源、制作工艺、各地风格特色及其转型与新生。愿它打开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展现中华传统民间艺术在特定的时空中的精彩17年。
“为什么从早上起床到走进学校这么短的时间里,你却每天都能遇到好玩儿的事情呢?” n自幼便拥有一双发现之眼的赤木智子女士,以幽默朴实的语言和视角独特的照片,带领读者走进她的生活。跟随丈夫漆艺家赤木明登迁居奥能登山中二十年,围绕每天衣、食、住中都能接触到的心爱物品和与之相关的趣闻轶事,汇集成了一本洒脱随性又让人感怀回味的散文集。
传统手王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乎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此书系《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丛书,该书反映中国传统核雕的历史起源、各种流派的精品、制作方法以及鉴赏和市场参考价值。
生活就是艺术,也许中国剪纸为这句话作了的注解。剪纸是民风淳朴的乡间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作者不是专门从事艺术之人,而是平常的乡间民众。《剪纸》用近一百幅的精美图片,近四十个优美故事展示了这些乡间民众千百年来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理解和期盼中提炼的剪纸技艺。
本书共分十章,从漫话空竹、空竹理论到空竹动作的分解和各种空竹技法,循序渐进,通过简明易懂的讲解、耐人寻味的语言和直观的图例,特别是配套光盘的动态演示,力求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空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空竹技艺的诱惑力。本书旨在对空竹文化和空竹技法在探索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全面的阐释,为全国空竹技艺的交流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为空竹爱好者提供一本易学实用的普及读物。
《中国民间美术》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专业学科教学为基础,同时也调研了部分地方高校相关民间美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课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师范类美术专业的教学需求编纂而成。《中国民间美术》教材的特点是采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身心对文化的参与实践,这不仅符合民间美术活态文化的特性,也是文化传承、创造、发展的必然方式。教材内容中也反映出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并注重知识传播公共性的需求和可操作性,注重民间美术教育传承课程模式的探索。
乔晓光,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家、剪纸艺术家、作家,如果算上为中国剪纸申遗而四方奔走的十年经历,他又可以称作社会活动家。 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乔晓光沿着黄河的流向,深入村庄,踏上民间艺术考察的漫漫长途。有时孤身上路,有时追随其导师杨先让、靳之林诸先生的脚步,有时则带领着他自己的学生。这是中国传统村庄集体消亡前的最后一段岁月,乔晓光怀着按捺不住的欢欣和感动,记录下一路遇见的山水、村庄、民间艺人,记录下那些在村庄里传承了无数世代的民间艺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透过乔晓光的文字、绘画、剪纸和照片,回望那段不算太久远的时光,不由蓦然惊觉:当初激情满怀的礼赞,原来竟是最后的挽歌。
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潘鲁生博士主编的《中国民艺采风录》是在采风调研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的新成果,包括《福本子》、《猫蹄花布》、《蝈蝈葫芦》、《花格子布》、《锅碗瓢盆》、《纸人纸马》、《泥咕咕》、《剪窗花》、《面花花》和《家把什》10本个案专题,是在“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命题范围内,对中国一些别具特色艺术个案和专题进行采风调研的结果。无论从研究方法上,还是对民艺学理论研究上,该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民间传统工艺品——泥塑玩具的悠久历史、风俗习惯、工艺流程及山东、陕西、贵州、河南、河北各地泥塑玩具的独特风格。 书中所展示的民艺品是作者近20年征集的心血,也包含着课题组成员近几年的汗水,每一件物件都能讲出一段故事,说出一番感慨,留下一些思考。我们力图把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中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1000年,传播影响的地理范围也甚为广泛,2011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举世公认的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很可惜,就是这样精致的一门艺术,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 2014年,我们的田野调查发现,全国各地皮影表演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不足300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老艺人普遍缺少传承人。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十年之后,原生态皮影艺术表演可能很难再见到了。目睹一门古老的艺术走向濒危,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我们应该抓紧抢救它,留住祖先创造的这份文化瑰宝,让它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一些有识之士、有志之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作为70后的王熙,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生
中国风筝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源远流长,饱含着华夏先人的聪明智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给人类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风筝成为友谊的使者,文化交流的工具,风筝是世界文化史和科学史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它引起了人类向往蓝天的遐想。 作者痴情于风筝,它使 我们每天生活充实、愉快、受益匪浅,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弘扬风筝艺术,使这一瑰宝发扬光大,我将各类风筝的制作方法和学习心得介绍给喜爱风筝的初学者。这本书包括风筝起飞原理及制作原则;理论结合实际,从简到繁介绍了200种风筝图例,并配有线条图,其中部分风筝为个人创作或改进的,彩页风的风筝均为我个人扎制并摄影;在放飞技术中着重介绍着重介绍了复线操纵风筝;最后介绍了风筝修理与收藏。希望初学者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风筝的同时,不墨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