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
精准服务于全国美术联考考生,针对考试形式、内容、标准精心设计 速写联考高考命题人、判卷负责人强强联手 联考大纲 解读 三年真题解析 + 高频考点解析,热点、难点、易忽视考点,无死角备考 范画、文字、视频,全媒体呈现 模拟题精心设计,正确引导基础学习与备考 本书内容面向全国美术高考生使用,内容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适合艺术考生的学习难易程度,具有好学、好用的特点。通过对全国色彩联考的考查形式、考试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按色彩静物、空间场景、风景三个主要板块编写,以水彩、水粉为主要表现形式。再结合历年高考命题人以及权威专家对不同内容板块的考点及应考策略的讲解分析,帮助考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找到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考生能轻松应对美术联考,并取得好成绩。
全国八所高等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十七位专家学者历时三载的合力之作。对中国音乐学术领域十八个主要分支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总结,既有对现代音乐学术事业的总体回顾与展望,也包括对保分支学科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主要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及未来趋势等的研究。文献资料丰富,学术信息量大,评述客全面。利于音乐专业学子对我国音乐学各学科的学习和把握,利于社会学科诸领域了解中国音乐学术的发展概况。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总谱op.125》是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这本曲谱,以贝多芬原始资料为依据,体现了客观、真实、科学、准确的学术精神,因此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全新的意义,会受到我国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及广大音乐院校师生和图书馆的欢迎,也必将为我国发展交响乐事业、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作者均有多年的博士英语考试辅导经验,并多次参与博士英语考卷的出题及改卷工作,洞察考生心态,熟悉出题规律。 本书是作者根据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出题标准,从英语阅读、英汉互译和英语写作三方面详细剖析了考博英语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对10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湖北省五校联考的真题作了全面的精解。 本书还配有10套博士生英语入学考试模拟习题,是考博的有志之士考前复习指南。
当为《音乐学概论》交出一份长达五万字的文稿时,却着实让编者为难了。比较其他各章节,这部分显得过于庞大,需得删减些篇幅。蒙耀华先生器重,看出这份文稿的基础是可以大大发挥的,也看出了笔者的言犹未尽、欲罢不能。于是,他又约我将此文稿“增肥”成一份书稿,放在他主持的《中国传统音乐学》系列丛书中。我却再一次犯了糊涂,写成了这样一本《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可耀华先生的计划是以全面整理中国的传统学术为重点的,当然应该顾全大局。于是抽出中国部分,调整了叙述框架,更名为《中国传统律学》,加入到那套丛书中。在写作这本书稿之初,原本的写作思路是要在东西方自古至今这样一个大时空中看乐律学的发展,通过文献对东西方的乐律学研究及发展作比较性的探讨,在展示人类认识音乐内在规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
本书论述了我国自远古以来直至清朝末年的音乐发展史,包括:中国历代社会背景与音乐发展的联系;各种音乐形式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国音乐的多种体裁和题材;器乐曲和乐器的分析介绍,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与介绍等。该书还对我国古代的音乐文献、乐谱资料的保存情况做了细致的考察,对音乐史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在手风琴的教学和训练中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训练目的明确、包含技能较全面等,而成为一部手风琴手指训练的教材。本版修订这特点:1.本书对左手和弦的选择上更加合理,对和声进行中各声部的连接更加规范,使低音的走向更加顺畅,同时对左手音的长短的记谱及各种标记的标示也力求更加完善、。2.更改了原有个别练习中的左手节奏型。本书基本上包揽了在手风琴演奏中左的常用的各种4/4、2/4节奏型。3.本书在编排上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更加醒目、逐条训练目的更加明确,以便让练习者能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上来。4.在关键之处增加了文字,以求对各处的难占、要点给予说明,并对在手风琴演奏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环节给予提示。
按照以往编纂现代古筝作品选集的经验,我将每首乐曲所用的特殊指法都标在了该曲的乐谱上,并附上演奏说明。这是因为多数作曲家都采用了各自独特的演奏和标记方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汇集起来列入一个总的演奏技法表中,会显得杂乱无序,反而不利于演奏者查阅,因此,我们将每首乐曲所涉及到的特殊标记写在每首乐曲的(即弹奏哪一首就了解哪一首的特殊标记),这样有针对性地使用,反而简单明了。另外,这本《中国现代筝曲集萃》采用了五线谱记谱,原因是几乎所有作曲家在创作时都采用五线谱,而且许多乐曲调性、调式关系复杂,用简谱不易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