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建树与实践成果的著作,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诠释区域经济一般原理入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历程、重大成就和理论及操作上的创新成果;中篇聚焦各类区域战略的制定实施和重点领域工作的推进,揭示了国家区域战略决策产生的显著成效和深远影响;下篇着眼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分析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所承负的重任及应把握的基本方向和重点环节。
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自由贸易港要以 重要开放门户 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打造成为我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成为我国与 RCEP 的市场交汇点,成为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交汇点。本书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涉及的某些重要问题做了探讨。本书由绪论和六个篇章组成,各章分别为:战略背景 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角色 打造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战略举措 着力建设 两个总部基地 ;战略任务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制度集成创新 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创新发展环境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
本书以近代中国国有铁路干线之一、连通华北与东北地区的京奉铁路为研究个案,深入探析了与该路有关的政治、外交纷争,铁路与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展现了其作为交通干道和经济动脉的角色、功用和价值,为近代中国铁路史研究增添了一抹新色。
乡村转型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的发展。本书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境和实地调查,基于 理念-主体-资源-行动-结构 的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索 上下联动、内外共生 的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作为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CRSS)项目系列成果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模式的著作,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同时,也对促进新内生发展理论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并至今仍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传统,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影响着这个地域经济的发展。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管理学、经济哲学、心理学、美学、工业设计、建筑学、文字学、音乐、美术、摄影、书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世界各国地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文化是推进本土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书介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梳理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过程,阐述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重点任务和宏伟目标。全书紧扣 一体化 和 高质量 两个关键词,紧扣 一极三区一高地 的战略定位,紧扣 三大使命、七项任务、一个保障 的战略要求,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战略任务落地落实,加快探索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和突出实践,围绕一体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推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制度体系和以重大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先试等重点领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论述,全面深入分析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创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做法及成效,对未来的发展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板块,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重大区域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是践行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实践。本书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发展历程,阐释了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要求,从生态保护、节水调沙、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弘扬保护、补齐民生、机制优化等角度总结和分析已有的发展成就和问题,并结合国家规划和战略提出 十四五 及今后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最后,基于国内外流域的经验启示以及黄河流域的特点,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科学模式。
本书由战略目标、发展现状、战略重点、体制保障4篇、14章内容构成。战略目标篇,系统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思路与战略重点,并从理论梳理和国际借鉴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群形成发展规律、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理论、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为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提供理论支撑。发展现状篇,重点运用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现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进展和新动向;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人口、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结构变化,为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提供现实依据。战略重点篇,分别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中的战略重点进行了专题研究,重点分析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问题、目标思路与实现路径。体制机制篇,针
本书以我国 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功能平台 为研究主题,以党和国家区域战略决策部署和政策体系演进为线索。第一,开篇定调,明确界定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功能平台的概念定义,回顾总结国家级重大平台的提出背景和战略地位,概括比较各大平台的主要类型和政策异同。第二,综合分析,针对经济特区与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不同性质平 台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平台间互动的重大意义、难点瓶颈和机制模式展开全面探索。第三,展望未来,立足新时代以来我国区域重大形势与现实问题,为 十四五 时期及今后我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功能平台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草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是放牧畜牧业的基地,也是助力碳中和的重要碳库。目前全球草地资源普遍退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本书利用多年来在我国主要草原牧区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等方法,从产权制度及宗教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草地治理相关政策、牧业经营的要素市场以及牧业经营方式视角,探讨了 双权一制 以来制度、政策和市场对于牧户草地利用和管理的影响。
本书由教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编,连续出版多年,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全书每年出版一部,主要跟踪研究经济特区发展现状、出现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集中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于经济特区研究的相关成果,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全书共包括12篇文章。本书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探讨深港融合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深圳经济特区的异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的城际差异和比较优势、新形势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路径等。同时,部分文章放眼更大范围,将化解生态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中国经济
全书共包括12篇文章。本书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探讨深港融合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深圳经济特区的异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的城际差异和比较优势、新形势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路径等。同时,部分文章放眼更大范围,将化解生态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创新创业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内容,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区域尤其是经济特区等先行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对当前产业绿色转型的成效进行评估,为中国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更有文章放眼国际,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中巴产业合作以及国际社会转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
《北京财经发展报告(2023~2024)》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的品牌建设项目,受到北京市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资金的支持。报告显示,北京财经支持总指数始终保持上升势头,金融支持指数对总指数的贡献度首次超越财政支持指数,成为第二大支撑。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重庆五大城市横向对比来看,北京金融支持分项指数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四个城市。此外,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如在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支持、较低的土地依赖度、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北京的表现十分亮眼。
本书基于人口经济学研究视角,对澜湄合作国家的人口变动、地缘人口与各国经济发展,利用熵值法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和人口效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澜湄合作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与结构性特征,并针对区域人口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促进澜湄合作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