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物流界泰斗王之泰教授在其《现代物流学》(我国*本物流学专著)的基础上,经进一步修订完善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基础理论以及物流管理、物流营销、现代物流网络与设施、现代物流装备、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国际物流等。全书内容全面,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图文并茂,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权威性的物流学专著。
本书首先概括了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明清时代内河水运的课题和盛清时代的社会与水运的情况,然后解明了发生于清代社会,以大运河水系、长江水系等为中心的内河水运之特性。另外,关于支撑起清代内河水运的帆船,本书收录了于雍正年问编纂成书的关于大运河浙江省杭州北新关的《北新关志》船谱中所载全部民船图像。这些船舶图,令人浮想联翩,仿佛让读者亲眼看到了清代航行于内河之上的帆船的情况,作为史料意义重大。再者,本书还提炼整理了于20世纪初叶调查了除东北以外的中国全境的东亚同文书院编纂的《中国省别全志》中《民船》部分所见船名。这些船名,数量达到了1000种以上。这些史料十分珍贵,是进一步研究水运史的基础。 本书作者松浦章先生,是日本的中国水运史研究 人,至今为止,他以航运、贸易、漂流船、海盗、海商等丰富多彩的
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象征,铁路自清末以来一直在中国 统一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本书透过铁路系统的视角,考察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转型,探讨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作为科层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铁路。 在研究路径上,本书使用了“机构”这一概念,亦即从铁路机构的组织运作出发,研究了与之相关的技术、管理、市场、观念、政治、战争等不同面向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一种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综合性叙事。在这种“实践的”历史研究过程中,本书也对中国近代 的 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断裂与延续、本土与外来、精英与民众等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全球化浪潮下,航运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撑。本书在回顾与总结学术史的基础上,基于复杂网络和GIS空间技术,研究中国航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首先考察全球、中同沿海和长江沿岸的航运网络格局、枢纽节点、航线组织、社团结构等,进而重点研究城市、腹地与航运网络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策略对航运网络格局的影响,航运企业重组与航运网络整合,中国沿海港口功能分化及相邻港口之间的竞合对航运网络的影响。
本书概括了物流集群开发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正回馈圈”;物流集群和其他产业集群的不同;物流集群怎样产生其他产业的活动,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为什么企业需要把配送中心和增值活动放在物流集群;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监管和贸易政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今天饱受衰退困扰的经济环境中,本书论证、支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物流集群能创造就业,是物流集群重要的优势。这些就业机会从低技能工人到高管,跨度大、集中度高,还不能外包。书中仔细描述的物流集群给我们带来当今经济中难得的、真实的成功故事。正因如此,众多的地方和中央政府以及许多地产开发商在积极投资、开发物流集群。
本书从理论、方法和策略上对物流园区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七章,从物流园区发展理论出发,对物流园区发展形态、要素做出整理和分析;针对物流园区协同现状,从 政产学研资介 和产业集群视角提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引入机制设计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从、行业、企业层面提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对策,并结合哈长城市群物流园区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物流园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福州地铁从无到有,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连线幸福之城》复盘福州地铁的建设过程,凸显了福州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特点,专业而生动。同时,该书也以地铁1号线、2号线串联起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现在、景点与市井,是对福州全面而纵深的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