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划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聚集于城市,而企业为了追求集聚效应聚集于城市。与此同时,持续严重的高房价、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有序、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学基础》基于经济学视角,聚焦于城市空间系统,利用多样化的图表说明城市系统机制,介绍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更好的进行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给城市政策建言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城市经济学基础》由佐佐木公明、文世一编写。
本书是由Karen R. Polenske(中文名:普可仁)所编辑的一部论文集,包括14篇文章,分三个部分。这些文章来自2003年普可仁秋季在马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以“创新地理学”为主题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专题讲座。其主题包括创新的来源、集聚和扩散,以及产业、社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如何成功地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等。 与当前国际上研究创新的大量文献相比,本书特点是从制度和空间方面对创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本书涵盖了有关创新和技术政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等丰富的内容,解释了帮助或阻碍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各种制度因素,本书论述了地理对创新过程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本书所提出的性制度和文化制度对创新影响的观点在创新文献中一般是被忽视的。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和企业集聚、跨国社会空间的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书运用了多种前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来验证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与“基础设施奇迹”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