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至2014年的短短4年间,全球范围进入创新中心城市评价视野的城市已从330余个增长到440余个(根据2thinknow《全球创新城市指标》评价)。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竞争已然展开,这场竞争将决定新的城市等级结构。然而,我们对于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特征、功能与建设规律,以及各中心城市之间结网组合(所谓“全球创新网络”)的构造仍不完全掌握。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跟随者打出了“东方硅谷”、“南方硅谷”乃至“硅巷”、“硅森林”的旗号,但真正在创新意义上赶超硅谷的,仍是凤毛麟角。 2015年的报告再次跟踪全球40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国际城市2.0评价,以期对于升级的规律与态势予以揭示。并撰写了近40个城市战略、创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空间升级的案例,以期为各城市开展面向创新的新征程提供镜鉴。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后,学术界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诸多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内容涉及产生城乡分离与对立的经济与管理制度基础、城乡不协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城乡统筹的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加深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 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是,立足于建立与完善乡村在城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升,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组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与城市建设的实践呼唤着学界对城市理论的探索,也激发了人们研究城市史的兴趣。立足现实,并从历史的深度上把握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演变,预测城市发展的走向,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书在立足考察唐代城市经济发展原因及其集中表现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催生的各种新生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1.城市居民结构变化的分析。分析唐代前期和后期居民结构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探讨人身等级弱化的原因及引发的后果——一居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及建设城市积极性的增强。2.工商业形态的变化及商品赁币关系的变化。探讨唐代手工业和商业联系的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变化,分析商品、货币与城市联系的曰益密切及其在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
在全球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品牌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城市品牌理论的初始方面,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品牌发展的实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崭新的品牌战略。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本书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作者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在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的基础上,围绕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一般流程、转型模式、主导产业的选择、国有资源企业退出机制以及产业转型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制定与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尽可能采取监管与竞争相容的政策措施,在监管中模拟市场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企业努力提高效率。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以及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运用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出“城市群经济”的重要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基础,以及其在地方、区域尺度上的不同表现与作用——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学习经济及分工交易经济,并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产业分工、专业化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可供从事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以“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阮成发同志的动员报告、同志的总结讲话以及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市直各战线负责人、市民代表、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人等的发言为基础,围绕武汉2049年战略谋划、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历史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等重大课题,摘取主要观点,以全面展现社会各界对大武汉发展蓝图和美好未来的期许、思考、见解。
本书是论文集,对长江中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包括城市群国家战略研究,武汉城市区与中部发展问题研究,长江中游经济区一体化构想,湖北长江城镇连绵带建设规划,国外城市群建设对中国的启示等。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运用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出“城市群经济”的重要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基础,以及其在地方、区域尺度上的不同表现与作用——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学习经济及分工交易经济,并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产业分工、专业化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可供从事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