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戟主编的《新材料产业》将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来论述。前者指具备优异力学性能者,以钢铁为首,主要用于建筑、构筑物、机械构件等;后者指其他性能突出者,尤指蜚声科技界的特殊功能材料,如超导、半导体、稀土、滤膜、光纤、功能陶瓷、碳纤维、纳米材料等。全书共计九章,分述金属材料、稀土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重点论及的材料有三十余种,仅提到名称的材料近百种。
本书是一本关于石油经济的书,书中讨论了石油资源的储量分布、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石油市场的微观结构、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及其影响、石油国家的经济兴衰等话题。但这本书又不只与石油相关,它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书。一方面,石油市场深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讨论石油问题离不开宏观经济;另一方面,笔者在多年的经济研究工作中越来越发现,石油市场是理解宏观经济的一双眼睛,石油价格可以被看作世界经济的脉搏。
自电力公用事业计划进行自由化和引入竞争至今 差不多20年了。世界普遍接受了一些类型的重组使之适合当地的目标。本书旨在提供这 些市场结构和电力系统经济学的 洞见。它也涵盖基本的发电、传输和销售成本及定价。《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亦对市 场的表现及其现在 的状态和问题进行了评估。该行业现在面临着与全球变暖、价格上涨和像中国和印度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相关的新的挑 战。 重组的波浪潮旨在促进竞争,以期降低成本 。现在有必要考虑已经接受的多种市场结构表现如何,如何解决其中的一些新问题,以 及未来有必要进行哪些改变。 《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作 者巴里·穆雷)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部分行业基础设施 该部分描述了行业的基础设施和已经接受的影响 市场运行的多种结
......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资源、环境和废弃物、清洁生产和全生命周期理论、物质代谢理论和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创新、钢铁产业技术经济特性等。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 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中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从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奶业主产区与非奶业主产区以及省域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乳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空间差距,并对其收敛趋势做出判断,研究所得的结论对优化乳制品业空间布局、促进乳制品业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乳制品业向质量效益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利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外包发展现状及制造业外包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通过查阅大量统计数据探讨了全球价值链演变对中国制造业外包升级的影响;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制造业外包升级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行业设计了中国制造业外包升级路径,并构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外包升级的机制。
杨成林*的《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去工业化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是围绕着资本逐利的本质来展开的,它不仅将去工业化的不同成因纳入进来,而且还进一步地探讨了去工业化的*深层次的根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的生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利润率下降。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书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发展的实践,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些影响从经济增长到经常账户的收支失衡,再到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等各个方面。第三,本书在对去工业化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的 再工业化 能否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不仅适用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 再工业化 策略,而且也适用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发
工业4.0是正在发生的一次信息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工业革命。成功转型升级的企业将用客户深度参与的个性化产品设计,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技术工程规划和验证,智能化的制造,以零库存、零缺陷、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向客户交付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同时,用大数据和云计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积累知识资产,飞速提升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服务和营销方面的竞争能力。《工业4.0实践精要》以丰富详实的案例,通俗易懂的文笔,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工业4.0的技术、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深度分析了工业4.0技术如何融合到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服务等业务流程,及其带来的颠覆式的深度变革。工业4.0是一场用信息技术把知识模型化、工具化、通用化,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产生知识,并以知识资
当有一天石油枯竭了,整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石油的耗尽将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无论如何,这一天将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不是在今天,也不是在明天,或许就在不远的后天。 20世纪后半叶的两次“石油危机”已经为全球社会敲响了警钟。随后,人类为寻找石油替代能源而做出了种种努力,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异军突起,人类似乎看到了减少对石油过度依赖的些许曙光。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油价的剧烈震荡使得全球社会的脉搏也加速跳动,“第三次石油危机”令全世界惊恐不已。 如果到了“后天”,石油耗尽了,我们的世界是一片恐慌,继而死一般沉寂呢,还是能够化险为夷、重焕新生呢?这既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全面而细致地回答了这些我们必须共同面对
本书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的主要特征,剖析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拆了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优化、高耗能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设计了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的三种可能情景,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ILE4)详细模拟了全国及各地区2030年的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状况,同时也展望了205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通过探索性的分析研究,为读者呈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的轨迹及未来的走势。 本书适合电力规划人员、电力供需分析预测人员、经济研究人员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参考使用。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论述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这本书囊括了人们对风景观感的变化、旅途交谈的没落、铁路车厢分隔问题、铁路旅行病理学、工业疲劳和休克的历史,以及铁路与城市的关系等诸多话题。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素质、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在系统分析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文献、了解的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项目围绕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这一中心,借鉴和参考各国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深入系统总结了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经验教训,梳理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通过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研究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及其自主创新现状;而后对世界各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经验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条件,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