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农村视角》内容介绍:在农业生产领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瓦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代之以家庭、集体双层经营体制;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市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在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日益尖锐的矛盾。要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有一个能直接、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来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这一矛盾中表现出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而建立的。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分散经营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选拔和培养县委书记,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要把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配到最需要的县委领导班子担任班长。要把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全国干部工作的一项战略重点工程来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好中选优,努力提高县委书记的素质和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干部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将县委书记职能和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实施者,是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组织者,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负有直接而重大的领导责任。
孔祥智编著的《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是神农书系之一,《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梳理了自空想社会主义以来的合作社思想,介绍了早期欧洲国家自匀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讨论了自罗虚代尔以来合作社的原则及其演变。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成功在于它充分重视社员的个人利益,能够把社员的个人利益与民主原则结合起来,在公平与效益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罗虚代尔先锋社对现代合作社,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启迪正在于此。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是在产业链理论研究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应用的成果,研究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从甘肃实际出发,《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实证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马铃薯、制种、畜牧等几种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对甘肃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价格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证分析产业链管理对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作用,设计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特色农产品产业组织链、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的管理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链、价值链和产品链的优化及整合途径,从产业链管理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大国地权: 中国五千年土地变革史》是一本讲述中国从农耕社会到现在的土地制度变革的书。 它立足当今热论的土地问题,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如周代的“分封建制”和“不籍千亩”,北魏的“太和改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变革,并最终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建议。
本书是在温铁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基础上编撰而成,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原因和背景的分析,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这一观点突破了将新农村建设仅仅作为缓解“三农”问题的理解,从而明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两条重要标准,有助于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结构,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本书特色的写作方法是“社会试验法”。作者依托在全国14个省的30多个村级和县级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对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干预性试验,而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恰恰来源于这些试验。这也是本书旨在推进本学科领域研究方法转变的持续努力的又一重要尝试。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会(简称“华洋义赈会”)成立于1921年,解散于1949年。该会是由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以在中国开展慈善事业、从事赈灾、倡导并推动农村各项合作事业及社会公共事业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团体。 本书试图全面、系统、深刻地研究义赈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演进的过程,以及对人们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互助合作思想传入中国的途径及产生的影响;社会团体在民国时期的角色作用;在中国开展合作事业的农村地区,以互助社、合作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组织是如何逐步取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华洋义赈会所倡导的赈济灾民、推动农村合作事业、修筑公路、建设水利工程、举办合作讲习所等活动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 本书拟厘清华洋义赈会与其他团体和人士在倡导合作事业上的异同;从实践上加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对历史经
乡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户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其依托的相对独立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经济活动载体。在目前外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农户数据,从全国、沿海发达区、省城、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对村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型式进行了多方位剖析与总结,从点、面等不同视角分析了村庄选址、外出务工、商业活动、农业活动、居住空间的区位特征,认为制度条件、村域所处环境、精英文化等是形成不同村域经济模式的内在机理,体现于村域自主发展能力的空间差异,最后指出中国村域经济的发展走势,并提出引导中国村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经济地理、农村经济等专业科研人员和关发展的相关人员及一些实践工作者参考。
《休闲农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介绍了,休闲农业是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村风貌、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门头沟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特色农产品等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探索沟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呈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门头沟区休闲农业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是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述了英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指出雇佣型大农场并不比农民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近代英国出现的大地产、雇佣型大农场排斥小农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并不是普遍性的规律。本书提出了农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等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小农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等。而作者从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都对之做出了回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际考证能力……相信它将会对我国的世界史特别是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影响,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