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是北京农研智库丛书之一,围绕新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合作社加工与营销模式、农产品流通、信用合作与融资、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促进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本书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困境和瓶颈,围绕土地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机制展开理论上的探讨,同时对广东、河南、浙江等地的土地流转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运用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工具模拟设计土地流转参与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马述忠、屈艺《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定价权--基于全球产业链视角的分析》基于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关注,主要以产业链视角研究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别对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整合、国际农业资本“引进来”的挤出效应、中国粮食产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国内外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外资技术垄断对东道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同时也着重关注全球粮食定价权问题,在分析全球粮食定价权的整体格局和中国处境的基础上,研究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指出了提升中国全球粮食定价权的路径选择。 本书理论基础严密,数据翔实,图表丰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经管、经贸等相关专业高校师生以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围绕各地所开展的不同模式的土地储备开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与缺陷,并对如何改进及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供大家思考。同时,该书还系统总结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土地储备开发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教训,这对我国各地的土地开发模式选择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质,辩证地分析了行为与动机、需要的关系;剖析了村干部在完成国家任务、管理村集体资产和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其职务行为特征,并根据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指出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目标。为了考核村干部履行职务行为的效果以及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构建了对村干部职务行为进行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杨子强主编的《农村金融实用知识读本》结合当前农民朋友的金融服务需求,突出实用特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以及贴近广大农民朋友生活的事件和案例,将货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体系、存款、贷款、投资理财、保险、人民币、外汇、征信以及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实用的金融知识,尤其是与农民朋友有关的支付结算知识作了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解释,尽可能使农民朋友通过本书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农村金融的基本知识。同时,本书还以大量的漫画、专栏等方式,介绍了如何申请贷款、如何理财、如何识别等与农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操作性知识,以增强本书所介绍知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为了让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精神,依法履行好职责,提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服务的能力,让广大农民了解、掌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要求、程序、原则等,提高农民的人社积极性,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规范运作,作者组织编写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手册》,其*特色为采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并且结合实践案例阐述,具有较高的通俗性和操作性,相信对广大农民朋友和基层干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实践中会有一定的帮助。
董国义主编的《中国粮食供应安全与对策研究》一书,介绍了世界农业生产形势、谷物贸易状况,详细叙述了我国的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食物供应情况,分析了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论述了我国中长期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状况及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食物类别产量趋势及需求状况,并根据我国中长期食物供应的严峻形势,提出科学消费、构建节约型农业社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水浇地、扩大灌溉草场、增加可有效利用的农业资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的考虑。
本书的编写目的就是帮助农村创业者解决创业时的一系列问题。本书从创业环境分析开始,到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计划的制订、创业融资,再到企业登记注册和企业管理,对整个创业过程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创业者从选择创业项目到企业开始运营作一个全程的辅导。书中内容涵盖创办新企业的各个领域,从开始如何寻找创业机会,到后如何搞好产品销售,逐步展开每一个环节,并详细说明,将创办企业的主要内容呈现给读者。为了做到通俗易懂,避免单纯的概念和理论阐述,本书引用了大量案例和有关资料。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山东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针对市场调查概述、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概述、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计算机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市场预测的综合分析等内容。
所谓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视角,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看作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实现以乡促城的重要措施;二是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看作是实现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发展有希望、生活有保障、精神富足、文化繁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强调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客观存在的,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为一体的有差别的社会体系。新农村建设,就是消除城乡制度和人为造成的差别,使城乡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中。 云南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处于弱势,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矛盾。而在农村发展中,处于弱势的村庄和个人是重点中的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逐渐消除城乡差别,但这种差别是农民生活水平、幸福感、自信心、自尊心、社会
《新农村农产品流通知识问答》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物流、国家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平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形式和农产品运输政策等相关知识。同时,本书还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农民朋友关心的常见问题和热点话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关注的农村流通问题,是当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 主题。作者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置于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十分有远见地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没有让农村流通问题弱化,反而使得问题更加凸现了。认 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远远超出了“三农”问题本身,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动力。本书提出的农村流通体系评价指标、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若 干建设路径,符合中国实际,从逻辑上也是成立的,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开拓性。
本稿研究了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民族历史,从大量的各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分析、归纳、梳理出规律性的事理,多角度研究人类发展史和生命起源史,其以民间文学作品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相结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其学术研究视野遍及云南各族、西南各族、南方各族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