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是北京农研智库丛书之一,围绕新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合作社加工与营销模式、农产品流通、信用合作与融资、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促进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本书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困境和瓶颈,围绕土地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机制展开理论上的探讨,同时对广东、河南、浙江等地的土地流转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运用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的工具模拟设计土地流转参与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马述忠、屈艺《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定价权--基于全球产业链视角的分析》基于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关注,主要以产业链视角研究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别对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整合、国际农业资本“引进来”的挤出效应、中国粮食产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国内外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外资技术垄断对东道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同时也着重关注全球粮食定价权问题,在分析全球粮食定价权的整体格局和中国处境的基础上,研究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指出了提升中国全球粮食定价权的路径选择。 本书理论基础严密,数据翔实,图表丰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经管、经贸等相关专业高校师生以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围绕各地所开展的不同模式的土地储备开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与缺陷,并对如何改进及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供大家思考。同时,该书还系统总结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土地储备开发的基本做法与经验教训,这对我国各地的土地开发模式选择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董国义主编的《中国粮食供应安全与对策研究》一书,介绍了世界农业生产形势、谷物贸易状况,详细叙述了我国的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食物供应情况,分析了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论述了我国中长期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状况及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食物类别产量趋势及需求状况,并根据我国中长期食物供应的严峻形势,提出科学消费、构建节约型农业社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水浇地、扩大灌溉草场、增加可有效利用的农业资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的考虑。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总结。全书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较深入地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竞合机制、农产品出口供应链的优化、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的互动关系等内容,并从政府的角度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体系提出了建议。书中既有数据的分析,又有模型的探讨;既有面的阐述,又有个案的深入分析,对实际运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扶玉枝编著的《农民合作社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与运用》共七章,章是绪论。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交代研究目标、假说和研究内容;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给出技术路线图和本书的整体结构框架,并阐述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从宏观上把握效率及影响效率的相关理论和合作社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章是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方面,重点论述参数法和非参数法。 第四章是合作社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在讨论合作社效率的内涵与特征之后,改进现有目标函数,构建一个能够运用于实践的营销合作社的目标函数。 第五章是农民合作社静态效率的实证研究。本章以浙江营销合作社为例,首先构建Bootstrap-DEA模型。然后运用单侧截断Bootstrap程序分别实证检验合作社规模、财务杠杆、理事会规模、
郭红东、钟王黎主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创业致富故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民创”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0731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在广泛的农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农业创业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其规律,以通过对这些农业创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内在的规律,为农业创业提供指导。
胡华江、李丛伟编著的《网上开店卖农产品200问》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网上开店卖农产品的基础知识,系统而全面,分类清晰,并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写,简洁明了,方便、实用。 本书内容精练,将网上卖农产品过程中遇到的200个典型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成网上开店准备、网店运营、运作技巧三大类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网上开店准备、市场调研、产品拍摄、网店装修、发布产品、网店推广、产品促销、订单处理、售后服务、客服技巧、业绩评估、卖家防骗等。
第一篇:农业资源盘点 农业资源就是我们发展休闲活动时手中的宝贝,在本篇中将介绍一个很有系统的树状整理图,让每一项可能用到的珍贵资源都不会遗漏,这是发展有特色的休闲活动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篇:主题深入与多样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休闲据点,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唯有将当地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方能彰显特色,在本篇中,将利用三向图的概念,并配合各种图表,让资源能有效率地多层次发展,达到主题深入的目的。 第三篇:农业资源规划流程与案例 要将农业资源发展运用到实质的游程设计中,才算是大功告成,本篇中,将综合以上两篇的基础数据,从数据调查分析、发展、定位、活动导入到游程规划为止,整理成一套规划流程,篇末并以花莲光复乡的马太鞍休闲农业区作为一个完整的范例。
《新农村农产品流通知识问答》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物流、国家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经纪人业务平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形式和农产品运输政策等相关知识。同时,本书还以问答的形式,回答了农民朋友关心的常见问题和热点话题。
课题组编写的《模式制胜(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像解析3)》介绍了中国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发展模式及其专业分析和专家点评。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专家对汇集的全国典型农业龙头企业资料进行分析、选择、调研,并选取其中*有典型性、先进性和引导性的企业典范,进行专业点评,为在全国推广典型龙头企业的典范价值做专业引导。
俞宁所著的《农民农业创业机理与实证研究》在梳理创业研究发展历程和主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多个观察视角的农民创业研究框架,并基于该框架对农民农业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意愿产生、创业机会识别、初始资源获取和初期绩效形成等关键行为进行了考察,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和实地调查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山东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针对市场调查概述、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预测概述、定性预测法、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计算机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市场预测的综合分析等内容。
本书共10章节,主要内容为农业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脉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借鉴,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的现状等。
本书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质,辩证地分析了行为与动机、需要的关系;剖析了村干部在完成国家任务、管理村集体资产和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其职务行为特征,并根据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指出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目标。为了考核村干部履行职务行为的效果以及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构建了对村干部职务行为进行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土地的规模效率和农业经济组织绩效研究》(作者刘凤芹)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进行研究,理论部分主要采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加入新制度学派关于交易成本和产权的概念,以此建立模型、框定变量、设定假设条件进行理论推导;经验部分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样本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理论前提。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即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概念和边界;第二部分为案例和数据研究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主要研究不同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问题;第三部分为历史经验研究,包括第8章和第9章,主要考察美国和日本两个不同农业要素禀赋的国家的农业发展之路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以便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