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 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社会大众对于真相缺乏了解,有时比真相本身更为可怕。作者希望通过《一号问题,中国农业真相》把中国农业的真相告诉更多的人。这个真相就是外资控制和渗透中国农业的真相。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 贸易 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负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企业?
本书从婚姻、传承、税务、债务4个角度,以保险代理人经常遇到的66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案例描述、专家分析和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与保险相关的法律、税务、信托等知识。本书中所涉及的法条、法律内涵均依据《中华
肖春阳编*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分为 4个部分,**部分,综述与典型。收录的文章包括:《“十三五”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考》;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统计资料,它实际是《“十三五 ”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一文的附件;其中5个省和2个国有粮食企业的典型材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共8篇。第二部分,调查报告。选取了“十二五”时期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相关的调查报告。共6篇。第三部分,国外粮食流通考察报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5篇是作者陪同领导出国的考察报告。后3篇出国考察报告,作者没有参加出国考察,经请示带队出国考察领导和原文作者的同意,为保持与前5篇行文格式一致,作者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选择了五大洲粮食生产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亚洲的印度、哈萨克斯坦,欧洲的
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的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农业产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农业产业价值发展进行了研究,且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应宏观政策措施。在 三农 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的背景下,戴孝悌必看写的《产业链视域中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逐步解决中国 三农 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是民国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以20世纪中国和世界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依党派和社会团体为标准,将民国时期的“三农”思想分成三大体系,即民国政府的“三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团体的“三农”思想,然后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体系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为解决中国“三农”的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中国居民粮食消费不断增长,你是否担心中国粮食不够吃?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国食品不安全? 土里流转政策日益宽松,你是否也考虑在农村租块农田,体验耕种的乐趣? 征地引发的土地纠纷频频出现,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为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务农与打工的收入差距有多大? 种田能否赚大钱?新时代的农民如何靠种田来致富? 如果你关心这些问题,那么请一定不要错过《读懂中国农业》。
本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电商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机理,构建新常态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出发,研究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历程,特别是重点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现状,并研判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趋势;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农产品电商发展中的融资困境问题,剖析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效应;构建农产品电商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并探究相应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是北京农研智库丛书之一,围绕新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合作社加工与营销模式、农产品流通、信用合作与融资、品牌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对促进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陈阿兴、武云亮等著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研究》从商品流通网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出发,阐述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现状、阶段及其趋势,分析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社会经济效应,探索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要素耦合、网络链接、发展模式及其网络融合等重要问题,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总结了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和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对策。 本书可供高校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流通经济等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对于从事商品流通和供销社事业的经营管理者及其研究人员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归纳总结国际小额信贷成功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证和政策三个层面系统地对中国小额信贷进行了影响评价。以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按照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阶段,着重对现存的主要小额信贷机构的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对提高和改进影响的操作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理论上对小额信贷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小额信贷的扶贫效应、国际小额信贷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小额信贷影响评价体系与方法进行了理论回顾与探讨;实证研究方面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农业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政策上分析了当前其他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对策,并提出了中国小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如何把握治理有效、如何达到生活富裕、如何强化保障体系,以及湖北乡村振兴怎么干,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农村干部、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阅读参考。
本书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考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影响。在人文主义方法指导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皖南平镇自税费取消后的农业变迁过程。平镇的农业由小农经历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后转变为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借助现代农业项目,改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重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得当地农业生产逐步剥离了小农经济的特征,农业经营体系整体从乡土社会脱嵌服从于高度商品化的市场体系。因此,全镇整体来说,无论是农业生产,抑或政府的农业治理都表现了高度一致的去小农化。
书稿通过对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考察,分析政府、农民集体和农民个体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书稿指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类型、农地流转机制及各自存在的问题。书稿分析目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下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的利弊,寻找土地流转的第三种机制。通过对农地流转的完整过程的揭示,分析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农地流转主体,分析不同农地流转主体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与功能,通过对农地流转主体的分析,提出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创新的命题。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1974年1月,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协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至此,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并已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但目前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前沿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在对粮食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疏理,对中国政府粮食政策的历史轨道进行勾画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粮食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入手,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对粮食特征、粮食供求、粮食市场博弈、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以 和 关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要求为根本指导,以全国各地重点结合安徽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实践为内容来源,以便于目标读者对象理解的具有场景感和动作性的具象思维以及通俗语言展开文字表述。兼具党和 政策的 性、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实践与案例的丰富性、语言表述的通俗性与趣味性。
本书通过驻村调研,对小农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和大规模农场经营的实践过程,以及它们对农户和村庄的意义,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农场的本质内涵以及在今天中国农村发展家庭农场具有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及其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思考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之路。
本书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工业化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论证,尤其对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的运行机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从理论角度探讨建立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的必然性,以及有机农业认证制度对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中国现行有机认证制度的缺陷,探讨了中国有机农业认证制度变迁的路径,提出了中国建立与国际互认的有机认证制度的可行性方案。这部著作的选题和内容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这本书不是论文集, 更不是学术专著,是一位终身从事农业工作、 关注山区发展的老人 石山老先生、 在耄耋之年, 以长者的眼光,积大牛生丰富的经验 自70岁起,从考察重庆涪陵地区开始,直到90,岁的二十年间,踏遍全国许多山区.在不同场合为山区发展疾呼 文章形式各异,但十心思想始终如一。现在集结,仍为呐喊 石老认为 我国农业呈山区、牧区和农区三足鼎立之势、农业要搞好, 山区是关键,许多牧区也是山区、农区更离不开 听石老为山区发出的疾呼呐喊 对于山区工作者一定会有作用.鼓励致力于山区发展的工作者们 不断思考,研究山区,理解山区,进而科学地利用山区。
《中国农户教育投资行为研究》构建了农户教育投资行为微观分析的一般框架,并据此提出了理性权衡模型和价值观影响模型.通过在某贫困县获得的手农户调研数据.对这两个模型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对农村义务教育相关现行政策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孙正东同志的新*《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产生发展给予理论分析,并结合安徽省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全书基于规模经济、交易费用、专业分工和利益博弈的理论视角,系统分析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作用机制、传导机制和演进过程,并率先界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内涵,构建了联合体的内部聚合标准和外在协作标准的实践范式。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联合体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分析概念性框架。本书提出的探索构建品牌化运营的产品生态圈、联合体组织的企业生态圈和复合式循环的区域生态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借鉴。
本书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土地价值理论、产权理论等为指导,首先通过对我国耕地保护现状及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指出经济利益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基于对耕地保护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分析,使全文站在了利益平衡这个全新的视角,并为补偿对象、补偿主体及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依据。再次依托基于耕地资源功能的耕地资源价值再认识、我国耕地产权体系的再认识、以及基于耕地产权体系的耕地资产价值再认识,确立了多层次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架构的产权基础和价值基础。然后通过对补偿机制需求的农户调查研究,以及国内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经验总结和借鉴,使得对制度创新的研究不仅有宏观层面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