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紧扣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述如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产业兴旺、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如何看待乡风文明、如何把握治理有效、如何达到生活富裕、如何强化保障体系,以及湖北乡村振兴怎么干,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广大农村干部、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阅读参考。
本书以案例分析为主,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践行者们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至今,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从乡村遭遇工业文明衰退到恰逢生态文明振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全书是实践者在“三农”方面的探索创新和深化落实,为 多的乡建工作者提供示范样本。
本书以中国农村社会从“乡土社会”向“新乡土社会”的演化进程为背景,以西北乔村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农户家庭经济行为的双重二元结构和两个子系统。即:农户家庭在经济生产中,形成了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保障型生产和满足家庭发展需求的发展型生产并存的二元结构;在经济消费中,形成了满足家庭日常消费需要的保障型消费和满足家庭社会认同需要的宣示型消费并存的二元结构。在此双重二元结构基础上,保障型经济生产和保障型经济消费构成农户家庭相对封闭的保障型经济行为子系统;发展型经济生产和宣示型经济消费构成与国家、市场互动演化进程密切联系的农户家庭发展型经济行为子系统。 作者认为,国家、市场互动演化进程在农村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国家主导下的农村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农户家庭发展型经济行为子系统对保障型
本书所做的工作:一是利用HP滤波法和增长率法对中国粮食产量波动进行分析,从*和相对两个层面、全国和地区两个角度对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玉米产量的波动情况进行判断;二是比较研究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省际间粮食产量地区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地区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度变化的相关性;三是对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数据特征进行检验。 本书有三点创新:一是对我国粮食产量波动进行了比较全方位的研究、比较和分析,既有粮食总体,5k有分品种,既有全国,又有地区和世界的情况;二是研究角度比较科学和全面,在准确把握波动状态基础上,研究波动的影响因素,抛开大家普遍关注的面积与单产,研究波动的根源,而对待某一个重要问题则将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深刻;三是研究方法比较科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 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温莹莹所著的《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 --T村个案研究》结合了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的 研究方法,对个案村庄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进行 实证研究,试图探讨村庄中自发生长的各项非正式制 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定性访谈 资料和定量数据的分析,我们试图了解村庄中是否存 在一些非正式制度影响了村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 的捐资行为,进而影响着村庄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 研究发现,T村中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所催生的各项 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的 头家轮流制 的治理模式 和各种传统习俗惯例等,通过 多中心制 和 社会 习惯记忆 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T村村 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集资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搭便车 现象。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部分是合作社社长访谈报告。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成长过程全方位的描述,使读者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动因、本质、特性、作用、现状、问题、趋势等有具体的认识和了解;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报告。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全国部分合作社社长和社员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总结与对策建议。这部分内容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典型模式、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本书尝试在历史和空间的背景下来考察中国的农地转用开发问题——是由政府征收农村土地后进行开发,还是由农村集体自行进行农地的转用开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农地转用开发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二是不同地区的农地转用开发模式差异及其成因。 本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整理了详细的资料,深入征地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征地制度的变迁,对理解中国征地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明确征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有所帮助。(2)清晰刻画了作为内生行为的地方政府运用土地来发展经济的历史和制度环境,区分不同的用地类型,讨论了政府一手以低价工业用地招商引资、一手出让经营性用地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比已有文献更为细致的图景。(3)通过对东莞两个村庄的案例分
本书从合作社的基本理论出发(讲),分析揭示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第二讲),这是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在勾勒了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轮廓的基础上,从合作社的组织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第三讲至第五讲)对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进行具体深人的介绍、分析和讨论。这些是组建合作社尤其是一个规范的合作社必须具备的规则和制度方面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多样化发展,从第六讲到第十二讲,分别揭示了信用社、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进一步发展的构想和对策,并通过案例介绍,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全局,把握现状,学习经验,以利于直接投身到合作社事业的建设之中。第十三讲,是一个简单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山区,农户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林地和林木。如何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促进林农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林业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农户所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间接因素是影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重要的是技术和制度安排。本研究利用福建林区重点林业县的调研资料,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农户家庭特征和社会资本状况与农户林业收入的关系;运用生产要素理论研究农户林地资源占有状况与林业收入的关系,分析林业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投入与农户林业收入的关系;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林业政策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特别是森林限额采伐政策,林业金、税、费政策和公益林政策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组编的这本《林 业经济评论(第3卷)》所刊录的论文内容丰富,选 题涉及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 林业投资与生态建设、林业贸易与产业发展、林业管 理与林业服务等等当前林业经济与政策研究热点。研 究内容紧扣时代主题,为当今林业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书是“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与研究系列”的第五辑。本书以中国西北和西南边远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反贫困为视角,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基于对贫困性质与根源的深层思考,提出了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以开阔的视野广泛涉及少数民族金融发展、城乡融合与制度创新、社区发展基金的反贫困机理、农信社改革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创新、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转型,以及欠发达地区职工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构建问题。手的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而系统的理论解析、多元化多学科的分析视角是本书的特色。
伴随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应运而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学城等动辄占地成百上千亩,大批良田被征收,到处都是正在修建的工程、建筑。然而,在这热火朝天的局面下,南来北往的都是大批外出打工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的“*”被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他们并不能够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国民待遇”;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大量失地农民潮水般地涌入大小城市。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民市民化,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催生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二元用工制度,给失地农民市民身份的转换带来障碍。 本课题系统考察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探讨了失地农民产生的经济、社会和制度根源,分析了可能导致和已经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入手,改革
本书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质,辩证地分析了行为与动机、需要的关系;剖析了村干部在完成国家任务、管理村集体资产和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其职务行为特征,并根据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指出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目标。为了考核村干部履行职务行为的效果以及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构建了对村干部职务行为进行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回顾了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种子垄断经营的形成及其竞争特点。中国种子产业长期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国有种子公司机构臃肿,政企不分,体制改革步履艰辛。论述了国有种子公司改革遇到的窘境是产权结构问题,改革的出路在于产权多元化。民营种子公司以及股份制公司代表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但必须从家族式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本书还就育种体制、上市公司、种子法规、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等问题分章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成就、种子立法和执法管理经验、跨国种业集团公司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国加入 WTO后种子企业改革的新动向。书末附有1949-2001年中国种业发展编年史。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是在产业链理论研究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应用的成果,研究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从甘肃实际出发,《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实证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马铃薯、制种、畜牧等几种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对甘肃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价格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证分析产业链管理对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作用,设计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特色农产品产业组织链、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的管理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链、价值链和产品链的优化及整合途径,从产业链管理的
本书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性地回顾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策特点,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组织制度、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社会文化六个维度全面分析总结了“三农”发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外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和路径。同时,本书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新时代我国推动“三农”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