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新作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刑法学讲义》 全网爆红的 法律男神 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 津津有味 ,读者直呼上头, 根本停不下来 。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法律的悖论》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点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点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买妻、性别暴力、、弑母案等20余个热点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并对 坏人 的辩护权利、律师的职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法院的未来? 被奉为 司法神殿 的美国*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 法庭上立场迥异的 对头 ,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 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法院风云》中。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 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这本《碰撞》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 在劳伦斯 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 回应 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 影响 。
本书由知名一线执业律师团队精心创作,帮助读者建立法律的思维。 正文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分为安全与财产、生活和消费、婚姻与家庭、工作和保障四部分内容,每一部分严格由 导读 问答 真实案例 组成。导读按部分类别提炼出这一类问题跟普通人紧密相关的法律原理。问答涵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高频问题并作以高度典型化的回答。案例提供具体真实场景并保留原始法律语言。正文后还总结了法律的常见误区、维权方式、民事诉讼基本流程和见律师前的准备,这些均来自一线执业律师的专业建议。 普通人懂法律是为了少吃亏,但是生活事实不一定等于法律事实,所以普通人懂法律就是学会用法律的思维认识生活。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法律原理,到高频回答,再到典型案例,用法律的逻辑和法律的语言,帮助读者建立法律的思维,形成举一反三的分析
当我们提到 司法过程 这个词,很多人特别是法律人,就会联想到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本质》。 《司法过程的本质》,是美国法官本杰明 卡多佐1921年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所做讲座的讲稿。1918年,耶鲁大学法学院邀请时任纽约上诉法院的法官卡多佐担任一年一度的斯托尔斯讲座主讲人。没想到,卡多佐回信拒绝了这个邀请,理由是 没有什么可以说 。经过安排,耶鲁法学院院长与卡多佐进行了面谈,有几位教师陪同,卡多佐再次重复了信中的内容,说他没有什么可以说。这时,一位教师提议: 卡多佐法官,您能否向我们的学生解释一下做出案件判决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哪些资源? 卡多佐回答说, 我认为可以做得到 。经过一年的准备,卡多佐于1921年2月中旬分四天做了讲座。每天1个小时,从下午5点开始,到6点结束。据耶鲁法学院科宾教授回忆,次讲座
苏力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北大法学院前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诗歌、修辞学等,其影响早已 出圈 ,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法律学者之一。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笔下的文字具有诗性气质,研究具有史诗旨趣和抱负。本书以札记、笔记的形式,以尼采的笔法,尝试对苏力的学术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解说和评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近苏力、理解苏力,也启示法律学人如何保持对现实和理论的持续思考。
。。。
要把 中国法的精神 论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学术目标。然而, 中国法的精神 又是一个必须直面的学术主题,不仅不容回避,而且魅力十足,颇能吸引学人的心智。试想,作为法学研究的从业者,置身于当下的中国,对于此时、此情、此境下的 中国法的精神 ,倘若不能给出一个说法,岂不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件?因此,按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圣贤之道,本书以 论中国法的精神 为题,尝试对 中国法的精神 做出个性化的解说。 《论中国法的精神》是喻中教授跨越十多年,历经重庆、成都、北京三地观察 中国法的精神 之心得 ,真切地反映了中国法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私法》设置4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以及编后记,每卷约为10篇文章(不含编后记)。其中, 专题研究 专栏主要聚焦研究国家重大立法问题,通常为《民法典》的制定、解释及适用等基础理论研究。 论文 专栏主要融百家之长,精选收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等私法领域学者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旨在为私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评论专栏 主要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包括立法的评注、前沿案例的评析等,尤其注重历史研究和比较法研究。
本书为法学随笔 黑骏马法学漫丛 之一,其主题为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若干历史片段,所收录的文章近二十篇,包括《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西方政法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罗马法传播中国文献稽考》《德国法传播中国的一段逸史》《探索西方的 法言法语 》《晚清法学新词的创制及其与日本的关系》《晚清外国法规的翻译》《说说近代中国的法律期刊》《的*个中文译者》《超越东西方:法学家吴经熊》《庞德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等。这些文章皆发表于《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法制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上。
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事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12月16日成立至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本书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取得的成绩,共分为五部分,*部分为综合篇,概述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对广州知识产权事业的巨大促进作用;第二部分为审判篇,精选其所办结的重大典型案例,推进 办精品案件 工程建设;第三部分为改革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推进 建现代法院 建设;第四部分为队伍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内设机构等内容,推进 育精英法官 工程建设;第五部分为典型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积极培养树立的先进典型人物,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王淑芹、曹义孙*的《德性与制度(迈向诚信社会)/史良法学文库》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诚信制度为主线,从理论分析、模式借鉴到制度构建再到制度运行的社会环境保障,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基本理论篇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遵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从人及人类社会对诚信制度的需要、传统礼俗社会诚信德性伦理特征、现代法理社会诚信制度伦理特征等方面,系统阐述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何以必要,并提出和立论了诚信制度建设的德法共治原则及目标,为我国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制度构建篇主要围绕 我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 展开。条件保障篇基于制度的实施和落实是制度建设关键的理念,重点论述了我国社会诚信制度有效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即以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制度的内化、以法
本书通过职业规划、律师之道、法务管理、海外并购、职业道德及合规五部曲,共36篇文章,娓娓道来律政职场的点滴。本书精进地新增海外并购专题,揭秘海外并购前后的法务管理要点难点,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作者以总法律顾问的身份,以20多年的职场经历,走心总结多年的职场心得,诚恳解读职场关键点,一如既往地为律政新人传道授业,为律政精英答疑解惑,助力法律人实现职场步步为 赢 。
本书为法治文化随笔集。全书共77篇,分三个分辑。一分辑为风雨老人桥,叙述人生禅悟、逸闻趣事,闲情雅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意蕴、政治背景、人生思考、生活感悟;二分辑为老鼠告猫,从草、木、虫、兽到山水风月到著名法官、律师、思想家等,言说法治文化、法律故事、法律事件;三分辑为法治画廊,叙述西方著名美术作品有关的法律故事、知识以及读画感想、心得。 本书围绕法治题材内容,选材新颖、视角独特;突出法治文化知识,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引幽发微,信手拈来;运用散文写作风格,熔叙述、评论、抒情、思考于一炉,笔调空灵、轻松。全书兼具思想性、知识性、悦读性,散发着文气、雅气、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