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追随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而力图推陈出新,以 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 的原则,开创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为法学理论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联系古今中外的法律传统和法律现象,用深入历史文化中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之一新。
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现代化。近代中国变局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法系的死亡与西方现代法律制度与思想的移植。如此,作为“在野法曹”的律师群体也得以透过他们手中的重器——法律——参与中国的变革。律师的历史本身也构成了我们了解民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一扇窗口。在民国扣人心弦的历史变局之中,律师群体是一股强劲的浪潮,左右着这段历史的走向。要读懂民国,读懂中国近代史,读懂国运的航线,不能不读懂律师。 本书中涉及诸多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华人大律师伍廷芳、民国“号律师"曹汝霖、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吴经熊大律师,立宪救国先驱沈钧儒等等,从清末立宪到民国约法,从巴黎和会交涉到治外法权的废除,从抗日爱国到施行宪政,从工人组织到女权运动,从司法独立到表达自由,都
本书以法律史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围绕法律史研究方法论、断代法律史问题、专题法律史问题、法律史研究综述四个部分,对相关法律史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教材既考虑到全面展现法律史专业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又兼顾了法律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理论指引,对法律史学、法理学等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指导。
在绝对注册取得商标权模式下,商标共存制度并无适用空间。然而,一旦商标权的绝对排他性受到限制,商标共存制度便能以一种 限制商标权 的姿态获得生机。作为一项制度,商标共存不仅需要追求公平、效率与秩序等法律价值,还需要具有适时的功利主义取向,因为商标共存制度的适用或使涉案企业获得生存机会,反哺社会,最终实现社会福利总体增加。在商标法发展历程中,有关商标权保护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商标财产化理念的贯彻与商标注册制度的创设。随着商标权的不断扩张,商标权受到过多关注,被控侵权人的某些合法利益被忽略,导致商标权人和被控侵权人之间利益失去平衡。基于对商标权权利扩张的质疑与反思,以及对商标共存现象的正视,需要对 客观形成稳定的市场秩序与格局 进行立法化与规范化,这也是商标法服务市场经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 以礼入法 、礼法合治的国家治理体系。该体系包括精神观念层面的 以礼(礼义)入法 和技术规范层面的 以礼(礼俗)入法 。本书从大历史尤其是其强调的技术制度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传统礼法合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技术合理性探讨 以礼(礼俗)入法 的制度逻辑和社会逻辑; 以礼(礼俗)入法 受阻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和 以礼(礼义)入法 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以礼(礼俗)入法 的路径,即礼俗进入国家制定法的制度化路径。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经典文集。所收录的四十篇短文,以“古法丛谈”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法作为讨论的对象,研究材料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诸种文化和法律现象等。作者追本溯源,围绕着“法意”与“人情”两个主题,以独特的法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探索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观念的萌生、法律制度的演变等问题。作者凭借对史料的娴熟掌握,穿梭于中国古代法的历史中,同时将其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法律进行比较,旨在对中国古代法作富于同情的理解,从而由中国文化的设计与格局,去认识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
章 历史转折的瞬间 法律史的发展,从来不是平坦的直线。许多著名的审判,成为其转折的动力与见证。然而,作为里程碑的这些案例,也并非仅仅是符号而已。故事中的人,亦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和艰难选择。走进那些黑白的瞬间,会发现其实一切并非注定。或许,历史就是在无限的偶然中铺就的一条必然之路。 第二章 时代聚焦的瞬间 与名人有关的审判、注定是吸引眼球的。从受审的王尔德,到绞架上的“乌托邦之父”;从受禁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到微笑赴刑的“苏格兰玫瑰”,这些时代之子从来不甘默默无闻,即使在法庭上,也要舞出精彩。而与他们有关的那些判例,也因此而被聚光灯笼罩。 第三章 游子辛酸的瞬间 “多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我们全家人来到纽约;野火呀烧不尽在心间,每夜每天对家的思念。别人土地上我成长
本书系统论述了靠前公法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领土(续)、公海、外交关系、条约、靠前组织、靠前争端的和平解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