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适用方法是德国的法律职业者在法律学习初始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其特质是一种可完全独立于法律条文之外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对于中国的法律工作者来说尤为实用,因为这种方法刚好弥补了中国法学教育中薄弱的逻辑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培训环节。作为中国的国家法官学院已经使用多年的预备法官培训,本书中所有案例均以中国法律为适用依据,即完全以适用中国法的案例作为介绍法律适用方法的素材,希望能帮助中国的法律适用者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统一的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分析及解决法律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即归入法和关系分析法。归入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将法律条文分解为逐个的前提要件并将其与案件事实相比较从而使个案与抽象的法律规定相联系,即在给定的事实下如何适用法律;关系分析法则教您怎么从各方当事人繁
《当代中国行政法(套装上下册)》系综合性、系统性兼具研究性的教科书,其目的不仅在于向读者介绍和传授关于行政法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努力汇集和反映20年来中国行政法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基于此,编著工作伊始我们虽框定了《当代中国行政法(套装上下册)》的结构、写作思路和体例,却没有强求各章作者的看法、观点和写作风格统一,意在让各位作者能有充分的创作空间和研究自由。多元观点、多样化的风格并存,既是本书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行政法理论百花齐放的真实写照。不过,惟因本书篇幅浩大,作者众多,且见解有异,极有可能造成全书某些内容不统一,甚或冲突,诚望读者在阅读时详加分辨和研究;因之,为求真实体现本书作者的看法和见解,务在引用《当代中国行政法(套装上下册)》内容时另请特别注明该章的名称和作
本书结合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法律硕士课程教学的特点,以中国行政法为中心,择取了,十个专题:法律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行政裁量的控制、行政主体、公务员对违法行政命令的不服从、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处罚等。通过对相关专题的基本理论的框架性梳理,剥离出内蕴于相关专题基础理论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做关联性的解读,并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激发读者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实践探讨的兴趣,从而和相关学理的阐述,互为依托,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走向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研究》在对法治、权治、行政法治、海关法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的基础上,以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致的海关治理方式的变革作为理论背景,提出并分析了市场经济呼唤海关法治的基本观点。进而,从实然的角度对当前我国海关治理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成绩与问题两个方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适应海关管理职能实现新发展等依据出发,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的目标模式及其主要措施。最后,对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的趋势作出了分析与展望。海关行政法治化是海关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建立现代海关制度、实现海关管理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新探》讲述了:文化市场在我国是新兴的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姿态,与此同时,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审核文化行政处罚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合法、有效:证据的生命、关于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思考、构建新型县域演出市场监管机制的策略和途径、浅谈当前音像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和浅谈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等等。
《行政法的自治范式研究:借助美国地方治理框架的分析》意在从公民自我治理的角度出发反思当下的行政法范式。当前的行政法范式依然坚持单一中心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权运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点搭建一整套的概念体系、信念和方法,它难以解释或解决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由此也引发了自身的范式危机。本书考察了行政法的自治范式是如何回应这一危机的,以及为了回应危机,自治范式应当具备哪些内涵,同时思考和探索了该范式在中国的可能性。
在立法研究严重落伍的当代中国,该如何利用法律迅速改变现行制度,同时保持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如何“四两拨千斤”,从小处入手,实现发展所要求的重大制度变革的目标?如何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收集起草部门所需的数据,探讨问题行为的性质?如何起草法律改变国际制度,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本书可以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本书已经被世界尤其是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可。本书的核心是制度立法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中国的国情使用这些工具设计和起草法律解决社会问题。 本书旨在指导立法实践,因此不可避免地,如本书篇阐述,书中引用的实例是含蓄而不是明确地折射理论,反之亦然。尽管本书论述了许多理论,但仍然是一本实务指南。虽然,希望所有的实务工作者都认为,本书对其工作是有帮助的,但是,
《行政法的自治范式研究:借助美国地方治理框架的分析》意在从公民自我治理的角度出发反思当下的行政法范式。当前的行政法范式依然坚持单一中心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权运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点搭建一整套的概念体系、信念和方法,它难以解释或解决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由此也引发了自身的范式危机。本书考察了行政法的自治范式是如何回应这一危机的,以及为了回应危机,自治范式应当具备哪些内涵,同时思考和探索了该范式在中国的可能性。
《行政复议制度的变革与重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的重新定位。行政复议的性质是“监督制度”,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法制监督”。从复议的本质来看,其应该属于救济制度,其首要的功能应该是解决行政争议。二是行政复议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的重构。与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密切相关的,就是我国现行的复议与诉讼的衔接机制。主要包括受案范围、复议是否前置、经复议案件的被告等问题。三是行政复议管辖制度的重构。取消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复议机关的管辖制度以及部分复议被申请人自身作为复议机关的制度。
在立法研究严重落伍的当代中国,该如何利用法律迅速改变现行制度,同时保持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如何“四两拨千斤”,从小处入手,实现发展所要求的重大制度变革的目标?如何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收集起草部门所需的数据,探讨问题行为的性质?如何起草法律改变国际制度,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本书可以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本书已经被世界尤其是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可。本书的核心是制度立法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中国的国情使用这些工具设计和起草法律解决社会问题。 本书旨在指导立法实践,因此不可避免地,如本书篇阐述,书中引用的实例是含蓄而不是明确地折射理论,反之亦然。尽管本书论述了许多理论,但仍然是一本实务指南。虽然,希望所有的实务工作者都认为,本书对其工作是有帮助的,但是,
《治理时代行政程序法制的变革与因应研究》围绕着治理时代对行政程序法制的影响与形塑这一问题意识来展开。在以“强调协商合作与社会参与实现”“非正式制度与弹性管理手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合作与全球治理”为其时代特征的背景之下,治理给传统行政法及其行政程序法制带来了多元面向的影响与挑战。西班牙学者哈维尔 巴恩斯教授关于行政程序代际划分,尤其是第三代行政程序观的阐释为我们观察这一新时代背景之下行政程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书也尝试用这一思路讨论我国行政程序法制的发展状况,围绕着行政转型与行政程序变革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思路,展望了我国未来行政程序法制发展的空间,提出了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几点建议。这也是运用该理论核心框架与思路进行“在地化”讨论的新尝试。
《行政法的自治范式研究:借助美国地方治理框架的分析》意在从公民自我治理的角度出发反思当下的行政法范式。当前的行政法范式依然坚持单一中心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权运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点搭建一整套的概念体系、信念和方法,它难以解释或解决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由此也引发了自身的范式危机。本书考察了行政法的自治范式是如何回应这一危机的,以及为了回应危机,自治范式应当具备哪些内涵,同时思考和探索了该范式在中国的可能性。
《行政复议制度的变革与重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的重新定位。行政复议的性质是“监督制度”,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法制监督”。从复议的本质来看,其应该属于救济制度,其首要的功能应该是解决行政争议。二是行政复议与诉讼的衔接机制的重构。与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密切相关的,就是我国现行的复议与诉讼的衔接机制。主要包括受案范围、复议是否前置、经复议案件的被告等问题。三是行政复议管辖制度的重构。取消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复议机关的管辖制度以及部分复议被申请人自身作为复议机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