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监察法将对国家机构作出重要调整和完善,即在原来人大下的"一府两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增加"一委"(监察委员会),同时对监察委员会的组织、职责、权限、程序以及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等作出规定。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构建国家监察体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是加强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举措。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提出,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察法草案明确,各级监察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的修改将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强大的宪法基础,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第四次修正的律师法,将推进设立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工作,推动建立从优秀律师中招录法官检察官制度,探索建立律师职业水平评价制度。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提出 理由论证 的中国审判 前置命题 ,为探讨 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 中国审判如何说理 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的法规。
《法学家茶座(2012.4·第37辑)》有着“轻松、休闲、高雅”的风格特点,一方面强调作者的权威性,文章作者大多为国内流的法学家;另一方面强调图书的通俗性,力求内容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1、权威文本 书中收录的法律文件均为经过清理修改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标准文本,修改的条款均按照修改决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是精心打造的确保法律统一与准确适用的*文本。 2、专业解读 由国务院法制办等立法及司法机关专业人士负责对法条、专业术语以及司法难题进行权威解答,帮助读者把握立法精神,理解条文含义。 3、简约实用 每个分册都撰写有适用导引,重点提示立法动态及适用重点、难点;应用部分可依据目录予以查询;配套相关规定,便于读者查找适用。 同时,第四版还在第三版基础上结合*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法律做了更为实用的解答,并根据读者的要求在 应用 部分增加*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案例裁判要旨,使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
《法学家茶座(2012.3总第36辑)》由何家弘主编,收入了《吴英集资诈骗案三问》《漫议“非公益性用地退出征地范畴”》《公权冷漠不除,社会冷漠难消》《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迷茫》《中国文科大学师生关系的悲剧性变迁》等文章。
《矿产资源纠纷裁判精要》从司法实务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出发,将矿产资源中的矿业权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为《矿产资源纠纷裁判精要》的研究对象,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与矿产资源有关的各类纠纷,包括矿业权出让合同纠纷、矿业权转让合同纠纷、矿业权租赁、承包合同纠纷、矿业股权纠纷、矿业权抵押纠纷及矿难赔偿纠纷等。在体例上,则以矿产资源纠纷的理论探讨与专题案例评析相结合为基本框架,大量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分章对各类纠纷问题进行专题介绍,既有基本理论的解说和阐释,又有对现有学说的客观评析与反思,并最终结合自身多年的审判实践,紧扣法律适用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处理意见和方案。同时,作者精选了审判实务中法律适用意见分歧较大、实践中难以把握的案例进行分析、点评,通过典型案例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刑法教科书,只是围绕着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条件、形式、分类、刑事责任以及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身份等几个有限的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共犯论的体系、共犯的处罚根据、共犯的因果性、共犯的本质、共犯与正犯的关系等共犯论的根基性问题,不仅较少涉猎,相关研究远远没有获得充分、深入的展开。比如,有关共犯的处罚根据,即共犯没有直接实施侵害法益的实行行为,缘何还要受处罚的问题,我国刑法通说采行的是缺陷丛生、在大陆法系已被完全淘汰的责任共犯论的立场;又比如,在共犯的性质问题上,早已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所摒弃,将心情刑法发挥到极致的共犯独立性说依然在我国刑法学界大行其道。再比如,在共犯的本质和共犯要素从属性问题上,否定 责任个别作用 的犯罪共同说和*从属性说,不仅在我国刑法理论界还是在实务
《定义性规范立法研究》基于逻辑学、法理学及立法学的相关原理,首先针对当前定义性规范概念不清的现状,对定义性规范的概念进行了厘清。其次,从定义性规范的逻辑结构、语义结构及定义类型等方面讨论了定义性规范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立法者创设定义性规范的立法目的,从而论证了定义性规范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详细阐释了立法者创设定义性规范的基本方法及主要类型,为定义性规范的立法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方法。很后,总结归纳了定义性规范创设中所必须遵守的形式规则和实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立法者所给出的立法定义中所存在的谬误类型作了具体分析,对这些这些立法定义谬误类型或形式的识别、分析与避免将极大地增强立法的科学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方向。信访理论研究是信访工作实践的先导,加强理论研究、为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是信访部门和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本丛书立足于回应新时期信访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汇集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信访部门负责同志的新研究成果,是对现阶段信访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一次总结和升华,可供从事信访理论研究和信访实务工作的读者参阅使用。
郑智航编著的《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讲述了:在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由于受主体性哲学的影响,人们愈来愈强调个人自由的解放,愈来愈强调通过运用理性来张扬自身的主体性。这种对于主体性的诉求也渗透到了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之中,并对法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它要求在权利领域、法律责任领域以及纠纷解决领域全面地贯彻主体性原则。这种主体性原则在法律中具体体现为在权利话语中更为强调竞争、独自、非平等、去组织化等因素,任法律责任领域更为强调过错、互惠以及泄愤,在纠纷解决中更为强调二元对立思维、对抗思维以及过去式思维。尽管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也强调宽容与合作、共存与共生等因素,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前者。但是,在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的那套内在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法律渊源、法律体系、契约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与独特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中国古人高超的法律智慧与立法技术。传统法的渊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单一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典例相辅”的体制,“疏而不漏”的法网;国家制定法体系采用了“以官制、仪法与律分治”的“应经合义”的“三分模式”;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礼仪法成为中国传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契约具备了“契约之为契约”所应具备的一切要件:主体、合意、契约责任,政治、社会与家族内部等级上的差异,并未消灭经济生活中契约的自由与平等,中国古代的契约自由与平等在法律制度、民间契约实践以及司法实践中均有体现;中国古代的诉讼观念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几个主要方面,“无讼
《苦寒磨砺筑方圆:律师写作技能提升之道》内容简介:律师能说会写是执业的基本功,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立身之本。本书作者——建筑行业泰斗级律师朱树英全面总结自己25年来写作营销的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律师函,法律意见书,尽职调查报告,诉讼类、证据类、辩论类法律文书等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并且总结了自己25年来出版法律实务专著图书的经验,毫无保留、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地讲述了作为律师应该如何建立写作营销的理念,如何积累写作营销的素材,如何优雅的开展写作营销,如何有品位儒雅的拓展自己的业务。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可以让律师掌握写作技法、提升写作技巧的活教材,也是一部可以让律师分析写作得失、掌控写作成败的案例集,更是一部可以让律师儒雅拓展业务、精准实现营销的工具书。
首先,对公众立法参与概念进行界定,对公众立法参与的一般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公众立法参与的价值与功能;其次,考察境外公众立法参与的具体实践,以及制度化的经验,梳理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线性历史轨迹,寻找出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论证现阶段我国规范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具体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立法参与的运行机制和程序;第三,论证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公民立法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形式,在现阶段应以推进制度构建和完善为首要任务;第四,在此基础上,对公众立法参与的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的构建,提升公众立法参与质量的其他机制等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