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当中,政治学的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书进入学科内部,围绕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概念供给、理论创新、方法运用、知识鉴别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 古今中西 问题;并结合国内政治学研究中的代表性学术案例如脆弱国家、政治合法性、文化领导权、国家建设、网格化管理、国家-社会关系、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重心下沉等,剖析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本书还对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代表性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反思;进而指出未来我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本书应是国内第一本紧扣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专门性著作。
本书以专利制度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阐释了创造性从无到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创造性高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不仅介绍了创造性判断的一般规范,还通过大量案例讨论了创造性判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结合审查实践提炼出的经验给出了创造性判断中的三种思维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创造性审查意见撰写的注意事项,可帮助读者更好地从 道 和 术 两个层面理解创造性判断的实质和核心要义、创造性判断在专利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创造性与其他可专利性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探讨了1660~1800年英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变革的关系,特别是分析了司法机关对专利权的授权、执法,分析了专利制度之外的发明,同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介绍了发明人的崛起。笔者首次尝试以专利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来衡量工业革命初期的发明活动和技术变化,指出工业革命初期的专利分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经济,而非致力于促进发明,同时质疑了发明人的主要目标是节省劳动力的普遍假设。同时还梳理了当时学者对发明概念的认识过程,可为当代专利制度的研究提供启示。
本书是全球部系统介绍技术转移艺术与科学的专著,从新颖的角度清晰而有趣地展示了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的复杂性,每一页都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了有益的实用信息,是学生和从业者的之物。本书并非仅仅列举技术转移过程的要点,而是用现实世界的实际例子来阐明理论概念。本书内容详尽,充满了实用的例子、细节和指导方针。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和管理学的多维解析》是工商业与人权领域首 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教材。本书作者从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多重视角绘制了工商业与人权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联结整合了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议题、核心规范、前沿动态,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教师和学者提供基础性知识,以引导和推动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与人权理论和实践;还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启发性问题、深入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本书介绍了当前知识产权法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对知识产权法经济学的不同学派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鉴于近十年技术革命的发展,本书特别关注信息产品的法经济学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法律框架在面对信息革命挑战时所带来的局限性。本书对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作了根本的调整,以便于经济学的方法适用于信息时代下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使其成为可用的分析框架。
本书采用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和使用说明性案例研究,概述了创业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并为创始人及其顾问制定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建立专利组合、合同起草、融资、尽职调查和资产管理等提供指导,例举了初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 最佳实践 ,提供了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和如何避免侵犯第三方权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在评估和融资业务中的作用的实用建议,以及未能适当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后果和陷阱的审查,为初创企业顺利度过创业高风险期以及创造和保护好自身价值给出了实用、中肯的建议。
本书是空间法方面的经典著作。书稿内容较多,总字数有100多万字,书稿分为19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空间法的历史与背景、国际空间法、国家空间法、欧洲空间法、空间法中的国际组织、卫星通信法律问题、卫星导航法律问题等。本册为其前9章内容。
本书主要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的起源以及地理标志是如何发展成为国际知识产权法保护的专门客体的过程。 风土 的内涵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强调产品与产地的关联性,重视 自然因素 和 人文因素 ,其对于理解地理标志十分关键。本书运用历史分析法从《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视角对地理标志在各个时期的名称演变进行分析,比较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法律,并从 传播逻辑 和 风土逻辑 两种叙事视角对相关法律进行评析,对未来全球地理标志立法发展的理论基础、规律和趋势进行有益探讨和深入研究,是一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地理标志发展的史诗般巨著。本书适合知识产权研究人员、地理标志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机关、地理标志从业者阅读,也适合于对国际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感兴趣、对高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民事纠纷后,趋向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部分民事诉讼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采用与他人恶意串通、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利用诉讼程序,制造大量“假官司”。 《说赢就赢:虚假诉讼案件一本通》旨在通过对目前施行的法律、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进行整理,并选取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以及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为当事人维权、公检法工作人员及律师办案、高校教学提供参考。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虚假诉讼有 加直观、准确的理解。
《沈宗灵作品集:现代西方法理学》研究西方国家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的法学基本理论——通称“法理学”或“法律哲学”,对这一期间它的各主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学说进行了论述、分析和批判。全书由导论、新自然法学和价值论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其他法学5编组成,共28章。
本书就是这种时代遗忘症的一个见证,尽管它在自觉不自觉中与这种遗忘做斗争。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不假思索地使用“社会转型”这相概念时,作者在本书中一直坚持使用“国家转型”这个概念,因为没有国家转型实际上就不可能出现社会转型,或者说社会转型没有特别的意义。不过,无论是使用“国家转型”还是“社会转型”,都是放在“国家与社会”这个理论框架下来讨论的。在今天,“国家转型”与“社会转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和迫切,就在于我们如何在理论上看待“国家与社会”。 在本书中,“公共领域”被理解为一个相互妥协、相互交涉的领域,由此成为一个没有公共性的技术领域,一个纯粹的程序性领域。国家转型由此被理解为各种社会力量在这个程序性领域中相互妥协和交涉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革命”也同样被理
中国国家法治指数研究 是2021年立项的首席专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致力于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客观的数据对中国的法治发展进行量化评估,属于法学实证研究的范畴。本书项目组以逐项突破的方式,从透明度指数开始,逐步扩展到智慧司法评估、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指数评估和自贸区法治评估。 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分别从立法透明度指数、政府透明度指数、司法透明度指数、检务透明度指数、警务透明度(公安法治)指数、狱务透明度指数、自贸区法治指数7个方面研究中国国家法治指数,并形成报告。本书以实际评估数据为基础,针对各项数据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法治进步。
本书是法学学术经典译丛之一,作为日本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大木雅夫教授的影响早就日本和亚洲,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精通数种外文。学贯东西,不拘泥于成见或同说,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体系。
本集刊以 关注数字法律前沿问题、促进数字社会法治化 为宗旨,专门刊发数字法学(数字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理论文章,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致力于数字法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集刊将以数字社会、数字时代的大视野,把握数字信息技术给法律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数字化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数字治理和数字技术的合规发展提供助力,为数字时代的权利保护提供理论支持。集刊受众对象主要是法学理论研究者,政府管理部门、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数字技术企业相关人员。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但是它所持的观点是作者多年来对法理学,尤其是法学方法论的思考与研究之所得,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题目——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抵触之解决——梳理了法学方法论以及法理学所涉及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相关法学家思想的解读)。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内容也是作者十余年来对法理学问题所思之结果。 研究生期间,作者感到中国传统法理学——边缘法学之研究路径欠缺了法治实践所需的技巧和技艺。而没有技巧和技艺支撑的法治,就完全可能沦落为天周的理念,难以实现的标准,甚至诱人的动听的标语和口号。非常幸运!作者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遇到了两位一心专于学问的法学家——舒国滢教授和郑永流教授,他们的研究兴趣与方向——法教义学与法学方法论——是医治中国传统法理
《延安时期军人、退役军人社会保障法律文献汇编》按照社会保障学的体例结构,主要收录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19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及下辖的陕北东西两分区、三边分区、神府分区、绥德分区、延属分区、陇东分区及直辖县政府的军人社会保障法律文献,主要内容包括军人和退役军人抚恤优待、拥军爱民、军队干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退役安置等方面的法律文献。本书的文献来源包括三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报刊,主要有《解放日报》《布尔什维克》《红旗》《斗争》《群众》《向导》《新中华报》《 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东方杂志》等;二是已经出版的文献史料,包括人物文集、传记等;三是已整理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