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建立法律以来, 性 一直是法律力图规制的内容,婚姻、避孕、堕胎、淫秽、同性性行为等议题在不同时代都曾引起激烈的斗争。《性与宪法》以古代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又从美国建国之初的立宪理念,讲到 19 21世纪美国性道德和性观念的演化,再到美国Z高法院在格列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避孕)、罗伊诉韦德案(堕胎)、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案(同性婚姻)等一系列涉性判决中扣人心弦的观点以及判决背后生动的时代背景,史诗般地讲述了「性」与「法律」相互碰撞的精彩历程。
本书关注的问题是:为何政府依法或没有依法办事。 法学家们历来是这样回答的:法律能促成一种自发性因果效应 当人们的行为遵守既定规范时,法律就居于统治地位;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从、义务或遵循的关系。与这种 规范性 观念相反,本书捍卫了一种实证主义解释。依据这种解释,法治是相关行动者实施策略性选择的结果。法治不过是政治主体借助他们所能积聚的一切资源,处理彼此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唯有当这些主体寻求诉诸法律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时,法律才能居于统治地位。 法治 (rule of law)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别于 法制 (rule by law)的制度性均衡状态,原因就在于权力分置。当任何群体都无法强大到足以支配其他群体,并且当多数人皆运用制度去促进自身利益时, 法治 便产生了。多数统治与法治之间的不一致性,仅仅
法治一直被誉为 无可匹敌的人类善 ,但人们对于法治要素的认定有着相当大的分歧。当人们大声疾呼要求维护或推行法治时,他们倡导的是关于尊重私有财产和提倡自由的法治实质性概念?是保障 法律内在道德性 的形式概念?还是强调应当拥有公正去庭并就法律问题展开辩论的程序概念?必要的紧急情况下(如抵御恐怖袭击)是否可以 超越法律 行使权力,来维持或恢复法治? 在《迈向法治》 书中,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讨论了这些问题引发的诸多理论法学、政治学与道德的困境,并考察了美国和全世界的实践状况。这本跨学科著作及时出现并梳理了法治的概念,探讨了何时有理由(如果有的话)行使 超越法律 的行政权力以维持或恢复法治,揭示了军事干预后建立法治的前景和风险。
民法典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可以因自然事实(如出生、死亡)、事实行为(如扶养事实),也可以因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本书是以我国民法典为规范基础,专门研究身份法律行为(相对于财产法律行为)的专著。本书主要章节包括:绪论;身份法律行为的基础理论;身份法律行为的民法典适用;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损害赔偿问题分析;夫妻财产约定问题分析;忠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问题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问题分析;离婚财产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婚外同居者遗嘱的效力问题分析;放弃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扶养协议的解除问题分析。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专门研究,探讨了 将一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都被要求按照其身份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越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要求所有人都应遵守正统婚姻中界定的社会性别角色。这种转变,表现在官方关于通奸、异性 、 、女性贞节和 等的法令谕旨与司法处理上面,代表着帝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正在发生的那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而做出的努力。
内容简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为第四版。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
本书以侯志涛律师提出的办理民事执行案件的“一个中心”——以法律为中心,“两个基本思路”—— 立体化网络查找,线下现场查看走访和调查取证,“四个操作指引”——扩大执行主体、查找财产线索、采取执行措施、提起执行程序等为基础,将办理民事执行案件的操作流程进行划分,以常规动作开篇,以四个操作指引接力,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分别为常规动作、执行主体、执行财产、执行措施、执行程序,详细、实操地阐述民事执行案件办理的365个动作,并列出动作背景、动作步骤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或规范指引,以期对同行律师、法务工作者、当事人、法科学生等有所裨益。
《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研究》一书秉承市场定价、权利保护的总体原则,分为 司法程序、善意谈判、费率计算 三大篇章,综合国内外最新的立法材料、司法案例、执法政策等,对当前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中较为常见的善意判断、费率计算、地域管辖、劫持判定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本书核心观点为:回归市场定价是解决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的根本之道。此类纠纷更适合通过双方自主谈判或者双方合意下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予以化解,而非由单方径直选择特定法院、尤其持对己有利立场的法院进行起诉,试图先行制造对己有利之裁判。本书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填补了此类研究中的空白。
数字社会背景下,数据、算法和互联网络的结合使具有人格权利本质的个人信息天然内含的财产价值被充分挖掘,由此如何妥善地证成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的路径,并确保该路径能够协调个人人格权益保护与财产权益分配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底层法律问题。本书基于对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路径的研究,逐一探讨了数字社会中个人信息的客体属性、权利属性、财产价值的外化路径和财产权益的归属问题,对未来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社会巨变,也催生了数字法学研究的新视阈,但未来数字法学研究仍然需要遵守主体性价值至上的底线。
算法不但在塑造当前的社会, 在塑造我们的未来。算法不仅是一项将数学原理应用于海量数据的 技术创新,它还是一种新型权力,并在影响我们社会的重要领域,如行政、卫生、教育、工作、刑事司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既促进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大发展,又塑造我们的主观意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而这一切都是借知识之名而生,算法以“非意识形态”形式出现,带有客观性和合理性“气质”,其对人类的治理看似合情合理,却又让人细思极恐。如果说算法社会已经有“疾”,那么,提升人类代理在算法社会的地位,以人的福祉为名对算法决策进行适时和恰当干预或许是一剂良药。
本书是一部法社会学领域的原创论文集,由著名法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编著。作者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话语实践,并在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中国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议论的社会学 这一学术研究新范式。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 理论和方法 ,阐述了 议论的法社会学 的起源与意义;第二部分是 经验与比较 ,分析了一些真实案例,呈现了 议论的法社会学 的应用价值。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智识。
本书对数字法学的研究内容进行总括式的研究,也是国内首次尝试对数字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做出体系性的研究。对数字法学学科建设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为数字法学的具体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引。具体内容包括:如何以地方立法加快区域数字经济体系发展,以数字社会立法为数字治理提供依据,以制度安排提升数据要素的流通效率,以自治公约自觉净化网络空间行为,打造司法办案智能化的新高地,以司法裁判形式给数字产品权威定性,以执法协同向网络失序行为亮剑,以界定平台责任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以法治化促进数字金融稳步前行,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健康数字消费环境。
本书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宝玉创作而成,作者着重从宏观的实践视角出发,具体阐释了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法律制度。本书共分六章,结合基本法理,深入分析、研究相关立法政策选择的实践因素和现实考虑,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实践发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的发展历程,以及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的实践发展和政策演进等,都进行了非常清晰而全面的梳理,为 三权分置 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同时,本书由孙宪忠教授作序,不管是学术理论价值还是实践现实意义都得到了充分肯定的评价。
毫无疑问地,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律哲学领域重要的一本书,哈特教授对法律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从1961年问世以来,《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以它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论证,激发了无数学生去思考与法律相关的种种问题,诸如“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道德与正义的区别。 《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学习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 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这本发人深省的新版——《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将成为理论界争议与评论的焦点,并且深受对法理学及法哲学有兴趣的人之喜爱。
本书以权利、义务及责任为主线研究托运人的法律制度,以国际货物运输法下托运人具体的权利与义务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公约及我国《海商法》,分别研究契约托运人、实际托运人以及单证托运人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比较分析《鹿特丹规则》中有关的规定,并结合还是实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予以探讨,后总结出对我国《海商法》下托运人法律制度的剖析与立法完善的建议。
为了推动法务会计的理论创新,提升新时代法务会计的研究品质,在法务会计年度学术研讨会连续举办13届的基础上, 本刊编辑委员会遴选了十几篇会议论文辑录形成了《法务会计研究》第2辑。本辑论文主要内容反映了法务会计研究的理论创新及其职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探讨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论问题及其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应用趋势,探索了法务会计在诉讼与非诉讼过程中证据支持,及其法务会计在企业合规管理与反舞弊中的应用技术,同时辑录了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鉴定的典型案例分析。
西方有哪些代表性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有何魅力?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法律思想,堪称西方法律思想百科全书。本书以问题思路作为线索,来讨论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时常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自己的某些讨论,进而具有一些整体理论分析的色彩,使读者可以较为深入,并且以中国的学术理解方式来理解西方法律思想。本书在尽可能多地涉及西方法律思想资料,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特别注意将法律思想的分析讨论融入具体的法律实践活动的分析讨论中,使本书呈现“实践中的理论分析”的表征。
重视实用性 强调说理性 关切程序性聚焦审判中的新问题、新关系与新理论知识:所有问题均来自一线法官的实际审判工作,收录问题具有较高的法律价值和解决难度。 重视实用性:直面民事审判实务中的前沿争议问题,采用一问一答形式,问题解答直截了当,力求直接给出答案及具体操作规程。 强调说理性:力求论证充分、说理详细、逻辑严密,使结论水到渠成,有助于理解文本规范背后的法理与逻辑、当前民事纠纷的裁判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法律适用方法。 关切程序性:涉及审判程序贯彻“新两便原则”,既便于当事人利用审判制度,又便于 独立、公正和高效地行使审判权,体现出民事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的相互调和、相互尊重和相互平衡。
随着《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的 ,本书对《民法典》相关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收录和 新,并进行体系化汇编,供广大法律实务工作者随身查询使用。
个人信息保护已成全社会关注焦点。在欧盟,以《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为代表的立法产生了 性的影响。在美国,以《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立法和剑桥分析公司数据一案为代表的事件也引发了 关注。我国的个人信息立法、司法与执法何去何从?本书从历史、现状与未来三个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个人信息保护在原理层面提出的挑战,我国和域外的个人信息保护实践如何落地。本书理论结合实践,阐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整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