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分为七编共三十四章,体裁新颖、结构安排独特,面向实务与法学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在理论、实践与法学教学方面均有其特色。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抛弃了传统刑法教科书关于刑法基本原则、刑事立法史与学术史、犯罪论体系演进等抽象理论内容,将过失犯、故意犯的结果归责体系置于第一、二编,作为其刑法理论的基石与出发点,开宗明义直指过失犯、故意犯结果归责的具体问题与具体标准,是普珀教授在结果归责领域多年研究的集大成者。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面向实务,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采取了与传统刑法教科书不同的编排体例,在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上选取德国联邦法院(少数为州高等法院)的代表性案例。 《德国刑
本书按照立法的过程,以纵向推进的方式,从总则开始,沿着管理体制、监管主体、监管手段、法律责任、执行、附则等的顺序,推进对特定立法环节的研究。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本书可以概括为是一部探讨法律的逻辑与逻辑的法律的专著。其中探讨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立法者意念中的法律转化为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可以理解的规则,进而现象化为社会秩序的现实。本书有三大优势:一是精确再现当代立法技术的实况;二是推进法治理念在立法中的落实,尽可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立法实践;三是探究梳理当代中国立法的规律,通过分析执法主体的设立、行政行为的规范、法律责任的设定、立法技术的完善等方面,阐述当代中国立法的理论与实务,特别是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和趋势。
本书聚焦于受欺骗承诺这一承诺论领域最具争议的复杂问题,系统梳理了与该问题相关的重要理论,着重比较法益关系错误说、全面无效说、条件错误说、动机错误说等四种学说,围绕法益关系错误说的理论争议展开辨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法益关系错误说的进 阶方案,坚持法益关系错误的理论内核,厘清事例类型与判断标准。
本书引用了近200个合同法案例,*早的来自17世纪,距今已经300多年,很多合同法历史上的经典案例都收录其中,*近的案例则发生在21世纪。本书共分15章,从合同的订立、要约、承诺、对价等基本概念,到合同的解释、履行、条件、无效、救济、解除以及非法合同的处理,覆盖了合同法理论的方方面面。本书的案例既涵盖买卖、租赁、雇佣等传统合同,也涉及资产收购、电子商务、互联网交易等新类型合同。
本书为法庭询问和侦查讯问两大领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不仅介绍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主流国家关于侦查审讯的*实践,还引入了关于意大利、德国、日本、伊朗、以色列、墨西哥、苏格兰等国家侦查讯问的新内容。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注重分析各种因素对侦查审讯实践的影响,其所采纳的跨文化、国际化的方法,有助于学者和实务人士更好地理解侦查讯问,在对不同国家的实践应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本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的老师翻译出版。
本书为法庭询问和侦查讯问两大领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不仅介绍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主流国家关于侦查审讯的*实践,还引入了关于中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伊朗、以色列、墨西哥、苏格兰等国家侦查讯问的新内容。本书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且各章都有一致的文章结构,注重分析各种因素对侦查审讯实践的影响,其所采纳的跨文化、国际化的方法,有助于学者和实务人士更好地理解侦查讯问,在对不同国家的实践应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借鉴。本书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的老师翻译出版。
本书既是有关德国监事会制度的权威论著之一,也是德国法学院的经典教材,深受法学学生、法律工作者和公司法相关从业人员的欢迎。本书根据2014年德文修订的第6版译成,详细论述了德国监事会制度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特点和具体运行方式,涵盖了德国监事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它分别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社、股份两合公司、所在地位于德国的欧洲公司以及公共企业中监事会及其成员(监事)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论述。本书对于我国公司治理,尤其是监事会制度的完善有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中央部委和地方有关部门出台的合同示范文,内容系统全面,分类明确,查找方便,是全国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全国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等的工具书。书中除收录50多种合同范本之外,还有签约须知、重点法条、典型案例和特别提醒等栏目。签约须知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各类合同签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可能遭遇的合同陷阱和防范技巧;重点法条是签订合同时必须掌握的法律常识;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形象生动。
中国传统生态法律文化是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传统生态智慧和习俗、生态法律思想、生态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为基本内容。较之成熟的环境史、生态伦理史而言,系统研究传统生态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成果非常零散、数量较少、不成体系。本书以传统社会天人关系为研究起点,对传统生态观(或生态法律思想)和生态法律制度进行详细阐述,追溯生态文明法治历史渊源,丰富其理论基础。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思想和制度,促进全社会对传统生态法律文化核心观念和基本特征的认知与理解。这有助于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遗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渗入到思想、落实到行为上,贯彻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真
本书从专利律师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分析发明,并将其提炼成专利权利要求的方法。本书指出,发明是一种技术思路而非具体的产品,在分析发明时,采用“问题-解决方案”的描述来确定发明构思以及发明的关键技术特征;在撰写独立权利要求时,基于“问题-解决方案”, 大化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根据侵权判定等专利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布局多样化的权利要求;通过“问题-解决方案”指导说明书等申请文件的撰写,由此构建保护范围宽、且具有防御能力的权利要求。
本书探讨了1660~1800年英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变革的关系,特别是分析了司法机关对专利权的授权、执法,分析了专利制度之外的发明,同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介绍了发明人的崛起。笔者首次尝试以专利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来衡量工业革命初期的发明活动和技术变化,指出工业革命初期的专利分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经济,而非致力于促进发明,同时质疑了发明人的主要目标是节省劳动力的普遍假设。同时还梳理了当时学者对发明概念的认识过程,可为当代专利制度的研究提供启示。
刑法是现代法律的子系统,刑法结构与社会演进密切相连。因此,在“法律与社会”的框架中理解刑法在现代社会的运作形态与功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引入系统理论,考察了刑法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刑法与社会关系的性质、呈现方式与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理论为主要研究工具,具有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在本体论以及认识论上界定刑事法运作与现代社会结构在系统理论下的基本形态。
俄罗斯不同时期的刑法学者对犯罪论体系、刑罚论体系以及其他刑法总则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刑法总则制度的当代学者也很多,他们在刑法的非意识形态化、承认全人类价值优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解决刑法内部规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刑法与《俄罗斯联邦宪法》、 刑事立法与所签署 公约与条约所产生义务之间的协调统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外学者对于俄罗斯刑法的研究 于苏联解体前的刑法制度规范,对苏联解体后刑法制度的研究基本缺失。然而,当下的俄罗斯正在寻求“法治 ”之路,其理论路径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互回应。俄罗斯刑法学者与司法实务界人士在探索俄罗斯刑法制度进程当中,立足于其帝俄、苏俄时期所积淀的深厚刑法理论基础与制度模式,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俄罗斯联邦刑法总则制度体系,其中诸多制度设计与刑法理念的
本书是《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之一的《法学方法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法的概念和功能、作为“lawinaclion”的法、作为规整之客观化的法律、法律规范的结构和关联、类型化的案例比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旨在通过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商事法律的制度变迁,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的变迁逻辑、生成规律和实现路径,以唱响我国法学界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主旋律和强音,为我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在新时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贡献力量。
本书是针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靠前和区际司法协助领域内涉外刑事证据调查收集及适用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围绕构建我国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基本目标,本书在结构体例上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引言、靠前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概念、范围及特征”、第二章“我国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法律框架”、第三章“我国涉外刑事证据收集及运用的模式”、第四章“域外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介评”、第五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中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构建”、第七章“结论”。
本书是外有关中国法理念的部学术专著。作者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入手,在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农业文化有着独特理解的基础上,逻辑与历史地分析了中国法的内在精神理念,具体考察了中国法的起源、演进、体系建构及其本质特征,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法形态的三重结构和各自的价值观,以及它们与中国历史和中国农业文化的关系,同时还比较了它与西方法之内在精神的异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且有学理价值的见解,为人们理解中国法文化、法形态与法现象,为建设一门中国法文化学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探索性思路。 本书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和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的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也可供有关教学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