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参加法律起草工作的同志编写这本学习问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法律条文为指引,准确阐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权*的学习读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参加法律起草工作的同志编写这本学习问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准确阐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权*的学习读本。
厦门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创办于1926年,其后几经坎坷,历尽艰辛。自1979年复办以来,法学院在重视提高诉讼法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建设及诉讼法学科的发展。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出版、发表了许多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海事诉讼、仲裁制度、破产制度、海峡两岸诉讼制度比较以及司法改革等方面,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厦门大学开始招收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5月,为适应诉讼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准,促进诉讼法学科的发展,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摇旗呐喊,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发起编写“厦门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系列”。受20世纪90年代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我们将本丛书的主题确定为“接近正义
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的反垄断案件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件,还是反垄断司法案件,相关当事人对于所涉具体问题的理解都相去甚远。如果对这些“相左”的意见加以罗列,就会变成一片“丛林”。假如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一片“丛林”,那么引领反垄断法走出“丛林”的出路就在于一个国家须要拥有一流的反垄断司法制度。蒋岩波等编著的《反垄断司法制度》是反垄断司法的专著。概括了各国反垄断司法运作的原理,梳理了反垄断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从比较法入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反垄断司法发达程度对反垄断法实施绩效的决定作用;提出我国实行反垄断司法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反垄断司法制度》按照我国反垄断案件的审判机制、反垄断诉讼的管辖、当事人资格、法律责任及各类诉讼
本书以人民司法观的发展演变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践过程为主要内容,具体考察新中国司法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法制化理路、难点和亮点。主要通过梳理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如何在政权初创时期,创造出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司法观,进而再现新中国初期如何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民司法观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史为鉴,总结人民司法制度实践的特色,期待能为当前司法文明建设提供属于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广博,生物遗传资源极其丰富,是种质遗传资源大国。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种业科技是农业经济竞争的核心,更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种业是科技含量极高的产业,不仅形成了现代生物科技育种的全新模式,更属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变革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供给需要的回应。 br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为我国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促进种业科技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基。一方面,种业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较低。在此条件下要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导论1 br 第一章 预算的一般理论6 br 第一节 现代预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6 br 一、国外现代预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6 br 二、我国现代预算制度沿革7 br 第二节 预算的相关概念10 br 一、 预算国家 与 国家预算 10 br 二、 国家预算 政府预算 与 公共预算 11 br 三、作为《预算法》规范对象的预算概念17 br 第三节 预算原则17 br 一、西方经典预算原则18 br 二、我国的预算原则21 br 第二章 宪法民主原则与预算的关系27 br 第一节 我国宪法中的民主原则27 br 一、民主原则的宪法依据27 br 二、民主原则的实现方式28 br 第二节 财政民主与预算活动30 br 第三章 预算权的配置34 br 第一节 人大和政府的预算职权34 br 第二节 党政机构合并改革后的预算职权43 br 一、党政机构改革的背景43 br 二、机构合并背景下预算制度面临的挑战45 br 三、党政合并后新机构的经费来源及新任务的公共性46 br 四、
本书从监狱安全防范系统的发展谈起,提出了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概念,介绍了监狱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后,结合参与全国*个《监狱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DB37/T 2640-2014)山东地方标准制定,对监狱安全防范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论述。
针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司法弊病,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调整,然而,这些制度设计本身亦存在难以解决之矛盾。本书结合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的实际情况,以 法官员额制 、 法官司法责任制 以及 证据制度改革 等为切入点对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的悖论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司法改革的基本向度,即司法相对独立、法官的职业化或者专业化以及防止司法权的地方化等。
网络传播引发大量侵权,如何划分相关行为人的责任?间接侵权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式又如何在新技术时代发挥作用?《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通过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和中国法与侵权法在上述问题中的适用,揭示三个国家在司法实务中的趋同与分歧。例如,司法判定主要集中于对主观意图、引诱行为以及帮助行为等要素的认定成为共同趋势,但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划分路径上差异明显。《网络传播中的侵权责任比较研究》对此的分析从两种不同的网络接入平台技术展开:搜索引擎和P2P文件共享网络。作为互联网世界“善意技术”和“无良技术”的代表,两种技术在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命运,折射出在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与之相连的各方所承担的损失风险的情况下,法律对人、技术提供者和公众利益进行平衡的不同考量。在侵权法中寻找间接责任的侵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本书从审判实践中来,详述争点归纳位序性、变动性应对、释明以及协商技术,并贯穿运用审判全程,细致展现争点中心型的审判方法。 全书围绕两位虚拟法律人的成长进阶,援引40余则实证案例,并将真实案件的庭审笔录、判决书做为附件参考,对于法官审案、律师办案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