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葡萄牙近代著名刑法学家迪亚士经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融会而成的经典专著,书中收入了大量欧美各国的刑法比较研究成果,对现今葡萄牙和中国澳门刑法理论影响深远。 本书主要研究犯罪的法律后果,共二十章,包括犯罪的法律后果和刑事处分(制裁)、在刑事政策模式中葡萄牙刑法的刑事处分、主刑、附加刑、刑罚的确定制度、量刑/刑罚分量、确定刑罚的特殊情况、刑罚之选择及替代刑罚、保安处分、假释、相对不定期刑、收容、与犯罪相关的物和权利之丧失、刑事记录和恢复权利、处罚的积极前提和消极前提,为当时欧洲背景下关于犯罪的法律后果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作者陈忆九、黄平,均为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近五年来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必修课教学(2-4学时/周);法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课《法医病理学》,参与编撰《法医学》《法医病理学》等专业图书。《法医病理学》一书是法医学学科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规律,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并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死和非暴力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推断的一门科学。
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时,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对这种方法加以介绍。此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刑事物证、行为证据和犯罪心理画像之间联系的牢固基础。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还专设一章用于论述“心理画像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审慎和严肃的态度。
由陈兴良著的《本体刑法学(第3版)(精)/陈兴良刑法学》阐述的是一种自在于法条、超然于法条的法理,不以法条为本位而以法理为本位,法理的逻辑演绎取代了法条的规范诠释。由此,刑法法理获得了某种理论上的自足性。这个意义上的刑法学,就是本书之所谓本体刑法学。
《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由美籍华人、世界项级法科学专家李昌钰博士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陈新山博士翻译。《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深受读者欢迎。《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分三章、十六节、约十万字,配有插图64幅。
《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由美籍华人、世界项级法科学专家李昌钰博士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陈新山博士翻译。《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深受读者欢迎。《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分三章、十六节、约十万字,配有插图64幅。
在回答"何为正当行为"之前,首先要明确"正当"和"违法"这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对于反思刑法学正当性理论而言,当代元伦理学对价值语词的分析颇具启示意义。结果无价值论不但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相冲突,而且暗含着"描述主义谬误"。与其他形态的功利主义哲学相比,制度功利主义更具合理性,它理应成为现代刑法的哲学基础。应当从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的功能性差异中去理解正当与免责、违法与有责的界限。结果要素不是行为规范的内容,而是裁判规范的内容。行为实际结果的好坏与其正当与否无关。有必要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正当化事由的具体构造进行反思。
《单位犯罪新论》系司法部《单位犯罪基本理论研究——以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比较为视角》项目(编号12SFB5025)的很终成果。之所以冠以“单位犯罪新论”的书名,考虑到以项目名称命名略显冗长,更为重要的考虑,一是本书贯穿了以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比较的研究视角,具有新颖性;二是本书采取了实证的研究方法,突出问题意识,通过收集大量案例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发现单位犯罪在司法及立法上的问题所在,确保该研究有的放矢,使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此外,书中提出了单位犯罪是整体犯罪与个体犯罪、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本质内容与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观点,集中体现了对单位犯罪本质属性和理论基础的新认识与新表述,加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尝试,以单位犯罪新论命名,或许
在回答"何为正当行为"之前,首先要明确"正当"和"违法"这类概念本身的含义。对于反思刑法学正当性理论而言,当代元伦理学对价值语词的分析颇具启示意义。结果无价值论不但与阶层犯罪论体系相冲突,而且暗含着"描述主义谬误"。与其他形态的功利主义哲学相比,制度功利主义更具合理性,它理应成为现代刑法的哲学基础。应当从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的功能性差异中去理解正当与免责、违法与有责的界限。结果要素不是行为规范的内容,而是裁判规范的内容。行为实际结果的好坏与其正当与否无关。有必要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正当化事由的具体构造进行反思。
本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系统研究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的著作,本书通过对大量德文文献的梳理与归纳,清晰而细腻地描绘了社会相当性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全貌。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厘清和界定了社会相当性的概念,论证了结果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分析了社会相当性的存在价值、两大功能和它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并探讨了社会相当性的事实与规范两步骤判断方法。后本书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为素材对社会相当性的洋为中用和司法操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作者在书中既注重对外国刑法理论的总结,又立足于对中国实际问题的思考;既以规范刑法学的研究路径为基础,又汲取法社会学的知识与方法;既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本书对于刑法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共同犯罪论》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本书的上篇是共同犯罪的总论,作者以9章的篇幅,对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系统探讨。除导论是对共同犯罪的历史考察以外,总论主要涉及共同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作者对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故意进行了颇为细致的论述,对于解决共同犯罪的定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下篇是各论,作者以11章的篇幅讨论了与共同犯罪有关的理论问题,包括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共同犯罪的发起等,还包括共同犯罪的刑事诉讼问题。可以说,本书是我国刑法学界探讨共同犯罪问题很为深入与详尽的一部著作。
本书从正确适用法律的角度,重点讲述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每一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二是论述每一种犯罪的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三是梳理总结每一种犯罪的量刑标准。四是列出每一种犯罪的有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