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论丛:重新犯罪实证研究》这一课题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具有创新性。对于重新犯罪主体和行为方式的分类是具有启发性的。在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所做的分析中,抓住了重新犯罪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社会化过程中,因越轨而受到的标定,在标定后所导致的次级越轨,是重新犯罪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课题主持人论证了重新犯罪的控制,就是对未成年人重犯率的控制。对这一结论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防控对策都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社科论丛:重新犯罪实证研究》体系得当,结构合理,论据详实,论述有据,结论具有启发和创新性。
《刑事侦查学(第2版)》是刑事侦查综合型理论著作。全书由导论、刑事技术、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四部分组成,共二十五章。作者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代刑事侦查学的新成果,对刑事侦查的基本理论
《刑事和解价值分析》以价值哲学为指导,以社会和谐为最终价值指向,以正义和效率为概括视角,以国家一社会一个人关系为分析主线,坚持刑事和解的修复观,围绕一系列具体价值目标和刑事实体法问题,深入阐发了刑事和解价值,并根据价值认识,对刑事和解制度建构提出原则意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问题是值得重视且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菲利教授所作之《犯罪社会学》(与实践中的犯罪问题密切相关)的英译本。受命调查习惯性酗酒犯矫正问题的政府委员会的报告,调查认定惯犯之方法问题的委员会的报告,英国犯罪报告修订本,受命调查监狱管理和处理惯犯、流浪者、乞丐、酒鬼和少年犯之办法的委员会的报告都证明了下述事实:可怕的犯罪问题又日益突出起来,需要经我们这一代人的手再进行调查。就像菲利教授所指出的,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被一些与犯罪有关的报告中常见的那种表面性的解释掩盖住了。如果监狱或看守所中的罪犯人数偶然减少了,就即刻被解释为意味着犯罪在减少。可是,粗略地考察一下事实就会发现,监狱人口的减少仅仅是刑期缩短和以罚金或其他类似的刑罚代替监禁刑的结果。如果法官和陪审团审理的犯罪数量稍一显示出任何减少的迹象,就被作为犯罪人数下降的证
“侦查博弈”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过去的研究者多从侦查对抗性的角度来阐述侦查中的博弈问题。侦查与犯罪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往往处于直接的对抗之中。侦查工作的任务是揭露、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分子,从而维护国家的法律和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犯罪分子为保护自己和实现其犯罪目的,必然要千方百计逃避侦查和对抗侦查,于是便形成了“犯罪与反犯罪”、“侦查与反侦查”的矛盾斗争。所谓博弈,就是说,侦查活动表现为侦查者与被侦查者之间的两方对抗,其中一方的决策是否正确,行动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对方。
刑事案件侦查,是指侦查权在具体刑事案件中的实际运行,是各类侦查方法的综合实施过程。由杨宗辉主编的《刑事案件侦查实务刑事案件侦查实务》在撰稿时力求反映近些年来侦查学研究的成果,更加注重学术探讨和案例演示,兼顾教材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刑事案件侦查实务》共十六章节,主要内容为杀人案件侦查,案件侦查,盗窃案件侦查,抢劫案件侦查,毒品案件侦查等。
《刑事和解价值分析》以价值哲学为指导,以社会和谐为最终价值指向,以正义和效率为概括视角,以国家一社会一个人关系为分析主线,坚持刑事和解的修复观,围绕一系列具体价值目标和刑事实体法问题,深入阐发了刑事和解价值,并根据价值认识,对刑事和解制度建构提出原则意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问题是值得重视且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教义刑法学(第二版)》以教义或以信条(Dogma)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
《犯罪判断学》详细论证了“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重在哲学和逻辑上的论证,《犯罪判断学》在坚持“四标准六步骤”的犯罪论体系的基础上,从“犯罪概述”“刑事违法判断的标准”“主观恶判断的标准 ”“刑事违法判断的步骤”“主观恶判断的步骤”“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 ”等方面重点对专门性知识进行阐述和说明。尤其是对于司法评价犯罪的步骤作了如下改正:步,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二步,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三步,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第四步,犯罪主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第五步,犯罪主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第六步,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前三者是刑事违法性判断步骤,后三者是主观恶性的判断步骤。
“罪犯分类与处遇”为今年教育改造学专业委员会研讨会主题,通过分类与处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罪犯分类与处遇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进行科学评析,吸收和借鉴西方监狱有关罪犯的分类理念和处遇观念,结合中国监狱实际,构建适合我国监狱罪犯分类与处遇的模式和路径,更好地推动我国监狱管理、改造和矫正罪犯,为监狱持续稳定,提升监狱行刑效能和提高罪犯矫正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被誉为“战略性犯罪”的生态犯罪是涉及危害全局性、战略性和生态安全利益的犯罪,而生态安全利益不仅是人类的立命之本,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惩治生态犯罪的过程中,令人忧虑的现象是社会公众或犯罪人对生态犯罪并不具有明显痛恨情绪或自我认知的“罪感”或“耻感”;况且,生态犯罪的收益大于生态犯罪的成本,生态犯罪的发生率大于生态犯罪的发现率、查处率与“死亡率”,这是生态犯罪发展蔓延的原因所在。 以价值多元化为指导的生态刑法立法,应当在维持现行刑法的基本结构和体例下,重新考量生态刑法的规范构造,在具体的罪量标准上,采取多元的类型化标准,以其形成严密的生态刑法法网,在寻求生态犯罪治理的公共政策和刑法规范妥善融合的进程中,合理地规制生态犯罪的范围,提升刑法有效治理生态犯罪的能力。
在当代中国,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的基本问题。如何控制犯罪?如何控制转型背景下的犯罪?如何在不影响社会转型的前提下控制犯罪?这不仅是重大实践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理论问题。《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在分析当前我国犯罪控制实践基础上,借鉴学界已有的重要成果,提出犯罪控制的动态平衡主张,认为犯罪控制应当是根据引发行为人犯罪的原因建构抗制性的措施,寻求引发行为人犯罪的原因与犯罪抗制对策之间的对抗平衡关系。这一主张的基本特点在于从社会治理中寻求犯罪控制的途径。这一主张的优点在于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且能够支持社会的转型,保证新的社会稳定模式的发育。 围绕动态平衡论,《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从这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部分,《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力求运用翔
《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刑事侦查学(第4版)》主要内容包括:刑事侦查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刑事侦查学的学科定位和特点、研究刑事侦查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刑事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侦查的性质和任务、侦查的基本形式、侦查的基本原则、侦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侦查破案的知与行统一、侦查认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等。
《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是以过失犯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注意义务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作者以比较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围绕德、日刑法理论和判例与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异同,从注意义务的概念、性质、根据、内容、前提、标准、类型、阻却事由等方面,对注意义务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解构。《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德、日刑法理论关于注意义务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德、日刑事判例的动态,对于丰富我国过失犯罪理论,拓展理论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过失犯特别是新类型过失犯罪也具有指导意义。
《人性与犯罪:宋浩波犯罪学论文选编》作者宋浩波曾先后参与、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研究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国家学会项目1项。科学成果获国家、省级、部级、校级和国际学术研究会成果奖15项。 主要理论著作: 《犯罪学原理》《经济法学》《犯罪社会学论要》 主要获奖作品: 《犯罪动力论》《试论犯罪概念的科学化》《西方犯罪学研究发展历程评述》《犯罪学学科之考辩》《试论犯罪学的数学化问题》《略论犯罪经济学及其发展历程》《市场经济与新型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突出了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各相关因素分析,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在犯罪类型心理方面,《犯罪心理学(第三版)》根据多种标准对犯罪心理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两大类。
《你不知道的刑侦内幕:一线警察讲段子》是由资深警察何斌经过五年采访,根据一线警察口述资料,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刑侦纪实故事集,书中精选了四十多个真实的经典案件,包括杀人案、抢劫案、诈骗案、盗窃案等不同案件类型,将凶杀、绑架、奸情等犯罪元素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