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刑民交叉为主题,贯穿实体法与程序法,系统梳理刑民法律中处于刑民边界或者相互衔接的相关规范,揭示不同场合下刑民交叉问题所包含的基本法理。
本文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上篇考察历史上几种典型刑事诉讼模式在代表性国家的演进,其中重点分析影响或制约它们形成、转型的深层次因素。下篇考察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与几次转型,并思考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前提和转型的方向,其中强调我国刑事诉讼模式实质性的转型,必须以改变规范权力的方式(实现法治语境)和建立体现非纯“功利观”的诉讼制度为前提。 本文以探寻制约刑事诉讼模式演化的因素为核心,其中考察的联结点主要有历史背景、权力结构(如多元利益团)、生产方式、时代思潮、文化传统以及法律移植等。
辑获得了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华东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研室由于在教学科研上所取得的成绩,也于2010年被评选为上海市市级教学团队。第二辑继续秉承辑编写的原始性、阶段性、工具性、连续性的原则,并按照201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的体例编排,收录了2006年至2010年间与刑事诉讼法学有关的文献资料(专著、教材、译著、经典案例和核心期刊的论文),共分为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审前程序、审判程序、刑事执行程序与刑事赔偿程序、刑事证据法学、域外刑事诉讼程序六编及附录一和附录二。《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资料汇编(第2辑)(2006-2010年)》编写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辑编写时的经验与教训,也吸收了读者反馈的意见,力求与教材相配套,力求为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较为和
本书是全面,深入地研究刑事证明责任制度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理论分析部分,其中前三章分别就两大法系以及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两章以专题的形式对证明标准和程序实的证明责任问题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下篇是关于刑事证明责任的应用研究部分,其中第六至九章分别就故意杀人、,受贿,持有型犯罪案件中的证明责任问题结合实体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了专题研究,最后一章是关于刑事证明责任的典型判例和案例的述评。全书内容呈现出特点:一是比较研究有深度,即尽可能依据有代表性的、的资料,对两大法系的刑事证明责任制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二是理论分析重实证,即无论是比较研究,还是专门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都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分析,而同时对司法实务的发展情况进
本书在共犯理论的背景下,以主犯为“参照物”,以经济刑法为视角,对从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从犯的概念及其认定;从犯的犯罪形态认定;从犯与身份;从犯的量刑情节;单位犯罪视野中的从犯认定问题等。
本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刑事指导性案例的索引与提要,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截至目前所发布的刑事指导案例、近年来人民法院公报中的刑事案例,以及《刑事审判参考》1-90集中所有案例;另一部分是我国现行的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的完整条文。在体例上,首先排出经过历次修正后的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的完整条文,并以脚注的形式对每个经过修正的条文的历次修正及相关立法解释情况进行说明,以展现现行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典每个条款的来龙去脉,同时将“两高”所确定的罪名在刑法典相应条款前以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来。这样不仅便于引用,也便于对刑法典与刑事诉讼法典条文的内容进行历史对比,从而有利于对条文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是将上述指导参考案例以索引与提要的形式于相关条文之后,进而形成相对完整而精炼的法条与案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