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2012年8月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条文顺序展开,每个条文原则上按“背景介绍”、“条文释义”、“实务指南”、“疑难问题”、“典型案例”五个层次进行阐释,基本包含了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的全部内容。本书不仅注重对法律条文的涵义进行准确解说,而且注重介绍立法的背景情况;不仅介绍修改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而且适当介绍相关的法学理论观点;不仅关注对法律条文本身的理解,而且关注在审判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不仅注重对实务操作进行指导,而且注重对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注重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系统介绍,而且注重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生动阐释
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传统研究着力于以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为主线的描述。但是,忽视对诉讼纠纷解决和ADR协同运作的考察。本书试图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做一个横跨诉讼和ADR的二元考察,通过法律经济分析方法和实证调研等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探讨诉讼和ADR互为依存却又彼此交力的互动关系,从而讨论针对类型化纠纷解决技术的优化机制,探知民事纠纷化解可能的全新视域。
这本判例教材现在能够译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我倍感欣悦。我曾在中国讲授过关国民事诉讼法,我了解中国的法学教授、法官、律师和法学院的学生们在他们研习民事诉讼法时是如何的勤勉用功,思想活跃,无论是对待中国的诉讼法还是对待外国的诉讼法都是如此。 在这本教材中,我和我的合作撰稿人试图从三个维度向学生展示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一是程序的原理,二是这些原理得以发展和运作的语境,三是隐含在律师们运用这些程序的实践中的内涵。我希望你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思考美国民事诉讼法与它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你们将会利用那些练习去考虑美国律师在他们的案件诉讼中实际上是如何运用程序规则的。 有两个主题曾经有助于了解我对于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其一,我对于民事诉讼法与文学之间
本教材由原理篇和实务篇两部分构成,力求系统、准确地阐述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既介绍了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又提供实践中常用的人民调解技巧,希望能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编写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纳理论研究与实例说明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此两者相互对照,通过具体生动的调解事例,分析总结调解人员使用的调解技巧,以增进教学效果。
为了给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普法读本,在中国社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著李显东等邀请了一批在外有影响的法学教授、法律专家就自己研究最为深透的法律进行解读,形成《专家解读百姓常用法律丛书》,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本册为《张卫平解读民事诉讼法》。
本系列涵盖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收录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常用的部门规章、司法文件和请示复函。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重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还附有“导读”、“参见”、“条文注释”、“文书范本”和“典型案例”等内容。
本书坚持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并重,结合调研数据,深入探究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全面梳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寻求合适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凝聚了上海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智慧。 全书首先从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探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继而以上海、重庆、沈阳、遵义四地15家法院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范围,最后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确定、立案与审理程序、调解程序等审判实践中的各种实务问题。 希望本书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新思考和新观点,能为同行办案提供有益的借鉴,能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贡献一份力量。
《诉讼法新视野研究丛书:民事诉讼当事人失权制度研究》全方位地梳理了域外民事诉讼当事人失权制度的具体规范,并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比较,最后落脚于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当事人失权制度进行评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完善之建议。
本书展示了判决的内在逻辑顺序,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将诉讼方法论贯穿全文进行深入的政府分析与实践难题的解决,在运用要要件事实理论探讨证明标准的问题,论证司法认知规则在民事判决事实真伪不明时对法律判定之作用等方面都有不乏新颖而深刻的观点。 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常常会持一种想当然的态度——即自以为能够理解。这就使我们对大部分真正的法律程序不甚了解,因此我们就必须使我们的观点与我们的判决互相印证。换言之,它们实际上是同一基本理性的纯粹面相和实践面相。 在实践中,无数法律工作者都在感叹纸面的法律与实际的法律之间存在着隔阂,只注重抽象的法律条文就难以把握法制运行的复杂多样的实际状态。于是审判渐次成为法学研究的焦点,审判方式改革也成为当前法学研究的热点。在民事审
本书把共同诉讼制度分为概说和类型两个部分进行阐述,进而对其进行评析。在章概说部分对共同诉讼制度的内涵和性质、历史以及内容和功能进行考察和分析。第二章类型化分析部分则是在概说基础上深入共同诉讼的不同类型展开研究。由此观之,对共同诉讼制度总体的认识和把握,以及不同类型共同诉讼的深入探讨便成为本书研究的方向。而第三章则转入现时各国运用的共同诉讼制度的评析。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第四章是对我国共同诉讼制度如何加以完善的分析,这种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是立法和实物层面上。可以说,这种完善也构成本书研究的目的。
为了庆祝西南政法大学创办60周年,编者选编了这本文集,这些文章是从1982年至2009年发表的近百篇文章中选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汇集而成的。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包括了六编43篇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国的法制建设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全社会的共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正在得到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而引发的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复杂化,无论是在不同法学门类的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中,还是在国家宪法和各种法律的创制与实施中,依然面临着法治理念的冲突、权利配置的失衡、法律适用的困惑和法律效果的偏差等诸多问题,亟待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上的制度探索。为此,我们优先选取企业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劳动法
《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实务研究》的主要学术特色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办理民事案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2012年新修正的我国《民事诉讼法》条文为纲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在论述过程中,笔者选用了一些典型的民事案例,通过运用民事诉讼法学原理来解析民事案例,用民事案例来阐释民事诉讼法学原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为统一整体,做到了以案说法、以法析案。本论著对民事诉讼法学原理的论述有理有据,紧密结合民事诉讼实务,避免了理论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增强了民事诉讼法学原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实务性与应用性。
本书结合民事诉讼法,对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分专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以期为全体民事审判工作人员和律师、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一本简明而实用的教材。本书并非对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逐条释义,而是立足于的高度,将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规定高度糅合,尽可能简明准确地回答读者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可能遇到的适用方面的疑难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每一位撰稿人,均直接参与了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过程,对法律和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修改的理由、适用的关键等甚为了解。在写作分工上,本书也做到了谁负责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谁就负责撰写该部分的稿件。因此,本书对于准确和深度理解民事诉讼法尤其是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规定及其内涵,将大有裨益。
本书收录了我国2007-2008年间在比较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共分5个栏目,包括:德国民事诉讼法制定120周年纪念专稿、综合研究、群体诉讼、诉讼史话、法典精译。反映了我国在比较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领域的成就。
本书以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主要内容,并将司法解释按照新《民事诉讼法》的体例重新整编、将旧民事诉讼法作为资料附录,便于读者参考查阅,并收录院发布的民事诉讼相关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内容丰富实用,是一本全面覆盖民事诉讼领域的法规工具书。 海报:
本书坚持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并重,结合调研数据,深入探究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全面梳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寻求合适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凝聚了上海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智慧。 全书首先从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探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继而以上海、重庆、沈阳、遵义四地15家法院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范围,最后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确定、立案与审理程序、调解程序等审判实践中的各种实务问题。 希望本书中所展示的上海法院刑事法官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新思考和新观点,能为同行办案提供有益的借鉴,能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贡献一份力量。
由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写的《公司股权诉讼关键法条与典型实例》打破常用法规编排方式,根据案由拆分主体法,每个案由下只收录有密切关联性的重点条文,真正提供该类纠纷解决的核心法律依据。采用脚注形式帮助读者理解法条内容,解答实务中的疑难问题。所有脚注均有可靠的来源与出处,、准确。的表格式案例编排方式,将案例分解为关键词、出处、问题点、裁判规则四个要素,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读者参考。
《公司诉讼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针对100个实际中的公司诉讼案例进行精析,旨在解决具体微观问题,因此《公司诉讼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以务实为特点,以解决一线实战中遇到的实务疑难问题为目标。所以,《公司诉讼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适合从事公司诉讼业务实务工作的相关法律界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