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上,在尽量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力图更加幽默活泼。 ·结构上,基本按照外贸出口流程来安排,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查找阅读。 ·内容上,围绕外贸出口流程关键环节与风险点,重点分析了角色转换、合同、产品责任、海运、国际保险、出口收汇、知识产权、行政与刑事以及纠纷解决等法律风险与应对等问题。 ·形式上,为了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穿插了大量的漫画(部分未查明作者,若作者发现,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与图示,且在每一章的开头基本都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还开辟了一些专栏式的“小板块”,从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加深并巩固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通过“TIPS”(小贴士)提醒读者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窍门;通过“指点迷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国际投资仲裁领域频发的 合法性危机 ,使得国际投资仲裁案件裁决一致性的研究迫在眉睫。本书深入研究了国际投资仲裁中裁判法理生成与实现的逻辑:确保仲裁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遵照合理裁决原则初步筛选 归纳法律标准 筛取并解释*标准 提炼优良裁决 构建多边法律解释机构以归纳并解释法律标准 确立指导性案例制度以提炼优良裁决 设立上诉机制使优良裁决具有法律效力。本书采用将进程研究方法与动态、静态研究相结合,将进程研究方法与应然、实然研究相结合,将类型化研究方法与宏观、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及将类型化研究方法与类比的方法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仲裁案例的剖析,旨在提高国际投资仲裁裁决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为参与仲裁的投资者与东道国提供更完善的法律指引,维护国际投资争端机构的公信力,进而为构建统一和谐的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是解决我国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书共分五章。章,国际劳动合同概论;第二章,国际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问题研究;第三章,国际劳动合同法律适用具体原则分析;第四章,集体合同的法律适用;第五章,我国涉外劳动合同争议的解决及法律完善。
反垄断法的颁布是中国经济政策制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机制,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讲到底就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以打破垄断,建立竞争性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中国竞争政策的起点。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外形势,决定了中国的竞争政策需要承载更为艰巨的任务。竞争政策内容庞大,每个问题的展开都犹如打开一扇窗户,看到的是一片海洋。本书只是窥其冰山一角。
《英美法案例精选丛书:国际金融法(第2版)(英文版)》共选编了59个由国际法院、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国外司法机构、行政执法机构裁决的国际金融法令与真实案例。为便于对国际金融法律知识的系统了解与掌握,《国际金融法(第2版)(英文版)》在尽量保持这些案例原貌的同时,结合国际金融法知识体系对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删节。《国际金融法(第2版)(英文版)》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篇介绍国际借贷与担保法律知识;第二篇是关于国际银行业务及其监管的内容;第三篇是关于国际证券业务监管。
本书作者杨大明先生为香港杰出律师,处理大量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案件,执业多年,历练丰富。其父杨良宜先生所著的《国际货物买卖》(1999年出版)一书曾受广泛关注,影响深远,作者子承父书,既延续了写作风格与讲述思路,也展示了新近法律发展和实务操作要点。 本书虽以讲述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法律制度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内容,但并非对各种货物买卖形式作全面和体系化论述,而是集中于介绍运用最广泛的CIF和POB形式,并将重点放在实战技巧和问题解决上,注重援引英美法律条文和判例,注重运用鲜活的实例,突出实用性。全书涉及CIF买卖、FOB买卖、货物质量与拒绝接收货物、货物/财产转移、风险与受阻、货物主权、损失赔偿、装卸时间与滞期费等内容。 本书不仅是一部的教材,更是一本实战技术全书,既可为广大学子的理论学习提供丰富实例和全
征信体系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较薄弱,甚至缺失。征信体系反映了信贷市场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逆向选择是道德风险。信用报告的核心是它提供了个人和企业的还款历史信息,贷款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更加准确地评判信用风险,从而 减少贷款审核时间,降低贷款成本。信用报告也加强了借款人的自我约束意识,因为借款人对一个机构的失信,将会导致其他机构拒他贷款。 本书是全面总结世界征信体系发展的情况的本书。它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例子,介绍了征信影响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经验。本书的分析表明,征信在预测潜在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信贷交易量。本书还介绍了征信业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作用,包括了中央银行管理的公
利用国际贷款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经验。18、19世纪英美资本主义的长足进步,与利用国际贷款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也都得益于利用国际贷款。 目前,我国也正在以的规模利用国际贷款发展我国经济。1979-1989年间,我国共引进外资899.92亿美元,其中贷款为517.34亿美元。 在利用国际贷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国际贷款是一种跨国境的信贷活动,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货币等,与贷款相比,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自然也比较复杂。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对更好地利用国际贷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国际贷款交易中的一些重要法律问题为研究课题,希望能为我国利用国际贷款这种投资方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阐述了债的发生、债的类型、债的效力、债的担保、债的移转、债的消灭等债法总论的主要问题,并就合同之债和法定之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书汇辑厦门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科部分同事和校友的研究成果,涉及国际经济法理论、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和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等领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法专题研究的新发展。文集的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作者对厦门大学圈际经济法学科的热忱挚爱与支持,更蕴涵着作者对陈老师八十华诞和从教五十八周年的由衷祝贺与敬意。
距离现代商人法的提出又有了半个多世纪,历史其实早已将其带入了更为进步的国际商法阶段。当今的国际商法,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日渐多样,体系性更强。20世纪90年代,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编纂了一项法律文件,即《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通则》放弃了公约的形式,转而采用法律重述,问题便由此引发:国际商法本身已有诸多不同的形式渊源,它为什么需要引入法律重述作为新的统一方式?法律重述自身能不能适应国际商法的演进?它能不能作为国际商法的一项新的形式渊源? 上述追问,促使本书形成。国际商法视野中的法律重述,实际上是将法律重述置于国.际商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前者之于后者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法律重述进入国际商法领域是一个由到国际的过程。从法哲学的角度看,法律重述代表着法律理念在大时代下的嬗变与革
近年来我国集装箱运输,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业务发展较快,但是有关专业书籍缺乏,本书是针对这一需要而编写。 本书内容较齐全,包括实务与法规两大方面,共计22章。本书主要内容有:国际多式联运;国际集装箱;集装箱码头;仓储管理业务;集装箱货物的装载方法与交接方式;集装箱多式联运与国际贸易;集装箱货物进出口运输业务;集装箱运费计算与基本结构;国际货物运输公约;海运提单;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铁路、公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人;租籍业务;多式联运货物事故处理;国际多式联运与保险;国际多式联运下的法规等。
本书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丛书》的第3本。全书正文分为四编:企业国际贸易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企业国际贸易法律文书评析、企业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汇编和企业国际贸易法律风险与防范测评题。 本书编在体系上遵循“分析、评估、防范、管理法律风险”的原则和步骤。每一节中均设置了企业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典型案例,在介绍基本案情后,以智维律师的角度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如何防范和管理相关风险。 第二编,集中列举了企业国际贸易中所可能使用的各种法律文书范本,使得读者明了整个国际贸易中需要用到哪些文书,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第三编,作者以智维律师的视角,对企业国际贸易中所运用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列举,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法律顾问和实务律师,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查询功能。 第四编,作者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INCOTERMS2010和CISG为视角》由邓旭、陈晶莹主编,本书以解读《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各贸易术语的内容及其运用为重点,逐一解释了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具体义务,并结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具体阐述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时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并强调了国际货物买卖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既可作为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企业、公司的实务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的参考读物。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全面研究公约所确立的体系及各项原则、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分析公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以及公约生效后可能对我国航运业产生的重要影响,使相关部门了解公约确立的制度内容。 第二,通过对比分析公约各项具体要求与我国海员权益保护的立法、司法、管理及劳动条件的现状,明确我国在海员劳动领域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从国际船员立法的总体趋势与国内客观需要两方面对我国批准公约的理由进行全面论证,以明确我国在航运经济及立法方面所具备的批约和履约条件。 第四,概括总结中国在批准公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批准前后所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明确中国在面临公约即将生效形势下的阶段性任务。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为相关部门批准并履行公约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促进我国尽快批准公
《国际税法学精要》内容丰富,论题所涉领域广阔。既有关于国家税收主权性质和国际税法基本原则内涵探究这类牵涉国际税法基本理论的文章,也有围绕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制度存废兴革争辩的历史记录;既有从税法视角观察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政传统问题,也有结合电子商务和经济全球化背景分析国际税法发展趋向的新课题。文章的观点见解有其独到之处,作者的分析论证细致深刻。尽管其中的某些篇章是作者早些年前发表的看法意见,但至今读来仍能引入深思和给人启示。而作者今天将它们荟萃成集出版,既是对自己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也方便读者了解把握作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的历史脉络。因此,我认为这本文集的问世,在丰富了有关国际税法研究文库的同时,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关注和加入国际税法学领域的研究。
由朱文奇主编的《国际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3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容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国际法规则的变化。第二,内容和范围有重点、有要点,选择的案例都是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法的基本规则起重要作用的事件;第三,在方法上,主要是通过案例来解析国际法原理和规则;第四,在每一章节开头都列举了该章节所涉及的国际条约、著作、论文及其他参考资料,鼓励读者进行主动性的研究和思考。
《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比较研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对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研究,探讨各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特色及其在建构与运行中所提出的诸多新的理论与法律问题,尤其通过对EU及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私人诉权、管辖权、法庭之友等制度运行状况的考察,剖析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弊端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一系列重构方案和具体建议。本书注重规范性分析与实然性分析相结合,旨在从理论及实践角度探究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宏观发展方向和微观制度完善,以期对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比较研究》由王春婕著。
贸易的研究是围绕 贸易的根本目的展开的,即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研究,其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双方当事人顺利完成交换,且通过彼此的交换使自己在 贸易中获益。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看似彼此并不关联的三个研究领域组合成为一个融合性的研究领域—— 贸易学(international trade studies)。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尤其是世界通行的体系,是以SSCI的学科分类为准,而 贸易在SSCI体系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类。 从一些 的学术期刊可以看出, 贸易在SSCI体系内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即使在我国, 贸易仍然被认为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但作为 贸易的研究者,应该清楚 贸易是一个具有高度融合性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