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书由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负责撰写,书稿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枫桥经验”的发展历史及其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文化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实践、“枫桥经验”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篇章,介绍了“枫桥经验”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该书稿从理论的高度入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政治。本书从当代政治哲学的具体主题切入讨论人工智能政治,包括:自由、操纵、剥削和奴役;平等、公正、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偏见与歧视;民主、专业知识、参与和极权主义;权力、规训、监控和自我建构;与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相关的动物、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由此勾勒出了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的思考框架。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21世纪全球和地区最紧迫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在思考政治和思考技术之间建立对话,并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技术来塑造未来?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近年来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件层出不穷,打击查处虚开受到靠前的重视,本书是两高《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的第一本虚开实务著作。 一是对虚开发票行为开展了专题研究,一共分为七讲。这七讲分别从虚开行为行政界定、虚开行为常见形式、虚开刑事责任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二是对常见虚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本书立足于实战,通过与各地同仁、律师专家交流,共提炼梳理了80个专业问题。 三是对法律经典判决案例进行了精准点评。案例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库案例,指导案例,公报案例,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案例进行了深刻点评。四是对相关涉及查处虚开的法律法规各类文件。将历年来各类相关文件汇聚一册,相关政策尽收眼底。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
本书为“从模拟到实战:律师实务指南丛书”中的一本,旨在为法学专业学生和律师助理、年轻律师提供具体、实用的民事法律实务指南,帮助其迅速掌握相关知识、技巧及核心要点,从而少走弯路、完成从法学人到执业律师的身份转变。具体内容为:第一编:一审诉前,包括:案件的受理、诉前准备(一)、诉前准备(二)、诉前准备(三)共四章。第二编:一审诉讼的展开,包括立案实务、庭审实务、调解实务、庭后实务共四章。第三编:二审和再审,包括: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共两章。第四编:执行,包括:执行的申请、执行程序的推进、执行和解及变更、追加被执行人共四章。
本书是国内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在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应用的书籍。本书整合了国内外前沿的业界实践和学术研究,是对该领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在法律领域应用的全面图景。本书特别注意将复杂的技术知识转化为易于阅读和理解的内容,避免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技术术语。书中介绍了大量具体案例,如基于大数据的判决预测、法系分类,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法律问答、文书生成等。这些案例形象地展示了法律人工智能的丰富应用场景,帮助读者创造性地思考AI时代下法律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开始注重对影视价值进行多维度开发,但是现有产品普遍存在系统化程度弱、质量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将故事世界的概念与价值的跨媒介开发相融,以《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漫威电影宇宙”等美国特许权科幻电影为例,探析其内容创作手法与产业协作模式,并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受众对于故事世界的参与机制以及受到的文化影响。本研究结合了亨利?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和参与式文化的传播学理论、故事世界的叙事学理论,以及特许经营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提出了故事世界共创的理论模型,试图解决如何对优质文化产品进行跨媒介开发,进而优化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生产的研究问题。 本书提炼出了关于价值开发的世界共创W-BSC模型,其关键要素包括内容共生、共享、媒介穿透和参与激励,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中对其
本书由有趣的小故事入手,广泛探索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法律事件,从古代爱尔兰的“蜜蜂法律”、中世纪对猪和狼的谋杀审判,到16世纪法国酒庄诉请惩罚绿盲蝽、当代使用警犬询证和搜索引起的法律争议,以及最近掀起波澜的动物图像版权争议;时间和地域跨度极广,案例丰富生动,穿插着介绍现代司法系统中侵权行为、刑法、私法、公法、信托法、普通法等相关法律条例的由来,以及具体实施上的困境,由此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历史上的动物及其法律地位。 本书绝非枯燥无味的法律书籍,虽然偶尔引用几千年来立法机构、法官和律师们的言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荒诞而且妙不可言),但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令人吃惊甚至悲伤难过的事件,事实上从未远离我们。更重要的一点是:动物法不仅表达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映射出社会对奴隶、儿童、妇女及其他
该书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 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 生动也 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次修订对全书文字做了些许调整、修改和补充
书号:9787301339336 书名: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修订版) 定价:76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