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为了两方面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一,收纳一个集册来庆祝一个独特机构的百年华诞;其二,首次集成一个标准的有关少年法院及少年司法的参考著作,以其中现代发达国家少年法院遇到的丰富多样的话题及视角,用之于教育培养有关的市民、法学学者,以及法律专业人员。我们怀着宏大雄心:力图集合一批该领域内的专家,激励他们清晰易懂地描绘少年司法的目标以及其中重大问题的应对,并通过对少年法院个世纪实践的阐明来照亮其第二个世纪实践的前程。集合这样一部卷册是否可行? 在约翰.D.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及一批的少年司法专家的参与下,此冒险于1998年启动。这本集册便是其成果,它不仅是个人才智的典范之作,还是一大群学者的协作之功,为广大读者制作了一部浅显易懂的艺术级的精要之作。
《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成果。《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对犯罪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学与犯罪学研究的成果,对现代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作为政法院校法学专业与司法警官院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法律院校的培训和自学教材,还可供法律与犯罪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实证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演进,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案的制定,犯罪学研究群体的选择技术,犯罪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各种资料获取方法的实施与应用,犯罪预防领域的实证研究等内容。希望《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广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和广大法律工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犯罪问题,能有的启示作用。
中国刑法的现代化是我国不者当下特别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没有深入、系统的展开,而且没有相关的刑法学专著问世。由于西方国家率先步入刑法现代化的坦途,迄今为止,西方刑事法治无论是价值的塑造、制度的设计还是实际的司法操作均已趋于成熟。对于正在苦苦寻求中国刑法现代化出路的中国学者来说,这些极富魅力的现代西方刑法制度无疑成了帮助中国刑法摆脱传统窠臼,走向现代化的一剂良方。本书从市民社会这一西方刑法现代化的语境入手,通过中外刑法现代化历程的回放,从宏观上勾勒出中国刑法现代化建设的轮廓。
刑法学研究应该实现语言论转向,刑法解释本来采取着并且应该采取客观解释的立场。对刑法的客观解释是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结合,是语义解释和语用解释的结合。语义解释划定了刑法文本意义的大致范围,是客观解释的基础;语用解释补充、完善了刑法文本对当下案件的具体意义并使其明确化,保证了客观解释的实现。语义解释应遵循语篇原则,解释者须往返穿梭于刑法文本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在字、词、句、段、篇之间循环,以求得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的基本意义;语用解释是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解释者须在认知图式和刑法文本、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判决结论和大众期待之间进行语篇外循环,使刑法文本的具体意义得以产生。
本书是一本关于贪污贿赂犯罪惩治与防范的专题论文集,收录相关论文50余篇,反映了该专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贪污贿赂犯罪法律的适用”、“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律师法修改与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工作”、“反贪污贿赂犯罪侦查能力建设”五篇。
走私犯罪是依附于海关法的法定犯罪,具有很强的业务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对海关业务的生疏,刑法学界对走私犯罪在理论上和实务层面都没有能够进行深入和精细的研究 作者结合多年来在全国海关关长、处长和海关缉私警察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不仅深入剖析了走私罪定罪量刑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对走私犯罪的立法及其完善、原因及其预防诸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刑法理论界、司法实践和海关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关注的新课题。
本研究是我国刑法、犯罪学领域中个基于刑事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以“罪刑关系具有均衡性”为理论假设,试图以立法、司法中的客观事实对其加以检验的大规模(立法全样本、司法大样本)实证研究。其理论假设来自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则,样本为法定犯罪各“法意案例数据库”中抢劫罪案例,分析对象即刑法分则中的422对罪刑关系和刑事司法中的1107对罪刑关系,研究方法选用的策略是追求思辨与实证相融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导论部分主要讨论 刑均衡的意义、历史、在刑法中的地位以及全文的逻辑线索,认为罪刑关系虽然理应均衡,但实际上如何,尚须发现、证实、解释。“罪论”部分讨论刑应当与何种意义上的罪相均衡,认为犯罪是报应之罪主导下与功利之罪并存的一体之罪,是罪行之罪为主罪人之罪为辅的互动之罪,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的抽象之罪整合、
《理性实践规则: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都样本》分为五个部分:章总体构想,描述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现状,分析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实困境,把握未来趋势提出改革的前景展望,并就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主体关系进行深刻剖析。第二章庭前准备,以“总一分”为视阈,对刑事诉讼庭前会议程序的总体运行状况进行展示,重点考察刑事证据开示和侦审阻断机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刑事证据,紧密围绕刑事证据四环节进行实证考察,将排除非法证据、人证出庭作证和法庭调查、询问证人制度、书面证言运用的情况进行着重研究。第四章庭审程序,深入研究庭审过程中,示证举证质证认证模式、刑事证明标准、刑事辩护运行机制、定罪与量刑适度分离机制、审理和宣判的实践情况。第五章配套机制,对本次改革制定和完善的刑事繁简分流、认罪认罚
刑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确定哪些行为是犯罪、是否可以达到立案的标准、其罪名怎样、对各种犯罪要根据哪些情况决定刑罚、具体的刑罚又是什么。本丛书共有四册,内容分别是:(1)定罪、量刑总原则;(2)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国防利益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方面的犯罪及军职罪;(3)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渎职犯罪;(4)破坏经济秩序、贪污贿赂犯罪。 本丛书内容新、罪名全、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它不仅是法律工作者的工具书,也是一般社会公民学习刑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读物。
免责是刑法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就目前看来,囿于学术传统与体系特点,我国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根基性意义的重大问题远未抱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对于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也讨论甚少。对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探索的犯罪论体系构建工作来说,这样一种研究状况亟待扭转。有鉴于此,本书试图从免责的概念、根据、内部体系以及功能四个方面就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我国的刑法体系研究提供的理论准备。 ???导言部分从目前我国犯罪论体系中存在的种种概念混淆与体系缺陷入手,对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引出免责作为一项体系要素与刑法制度对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必要性问题。 ???章通过比较刑法研究,考察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国刑法对免责问题的相关规定,并以此为鉴,立足于我国目前犯罪论体系与刑
《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包括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道”、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