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证明法律和诉讼中的实证方法》展示了一些社会学和统计学工具在下面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在法庭上提供证据,研究与法律有关的重要问题。全书包含大量的实际案例,涉及死刑、陪审团遴选、用工歧视、大范围侵权和DNA图谱技术等。解释了研究者如何导出宝贵而可靠的数据——通常这些数据并不难获得,也解释了这种努力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偏差的原因。用非专业语言阐明了如何处理辨别因果关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
电子取证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一切传统取证措施的电子化,也意味着一些全新的取证措施的出现。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地颁行了各种专门性的电子证据规则或手册,我国公安部和人民检察院也在创设有关的电子证据鉴定规则、计算机现场勘查规则。在研究此类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一方面的艰巨工作只是开了个头,未来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正是我们努力推出本作品的意义所在。
作者将本书核心主题圈定在“刑事特别程序”上,主要章节也分别针对某一具体的“刑事特别程序”展开,但正如作者在“自序”、“结论”部分所陈明的,作者在本书中以及通过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却远不止于“刑事特别程序”,而是“中国司法”或“中国法治”这一更深层也更宏观的问题。
《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主要由理论探索、两项实证调研的成果和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三个部分构成,但笔者个人认为其中最有新意或“突破”性质的就是实证调研的部分,因此以下的讨论将围绕该部分内容给以笔者的启发来展开。
《执法人员刑事证据教程(第4版)》两位作者都是美国在证据法和执法人员培训方面的专家。本书两位作者将美国复杂深奥的联邦证据规则通过平实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展现给读者,其内容兼采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的优点和长处,理论阐述详略适度,实务方面判例的选择与运用贴近司法实际尤其是贴近警察等执法人员的工作需要。
《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通过把握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心理特征,审慎、系统提出应对嫌疑人的“软讯问”方法,即心理影响方法,并结合审查起诉阶段案件证据特征,重新修正了使用证据、利用矛盾等传统讯问方法,同时提出若干讯问技巧。同时,《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还讲解了公诉人庭前询问的方法和技巧。《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在编撰中,重视案例引入,在案例选择上取其精、取其智,以“案”说“法”,融“技巧”于“案中”。讯问、询问无定法,没有一种讯问、询问方法和技巧是的,放之四海皆准。然而,讯问、询问有规律,掌握了基本的讯问、询问理论、方法与技巧,并能主动、自觉运用到讯问、询问中去,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解析》以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为切入点,贯之立法论,辅之解释论、方法论,通过“问题的提出”、“法理分析”和“应注意的问题”的逻辑结构,对近十年人民法院所作的行政诉讼批复答复进行了详尽解析。全书共分两大部分:部分是针对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法律规范的批复答复,主要解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起诉与受理、审理、行政赔偿和执行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针对行政诉讼中反映出的行政实体法律规范的解释和应用问题,主要解决行政机关间职权冲突、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冲突与选择等问题。同时,本书还专门收集了对公安、社会保障和工商管理领域所作的批复和答复。 本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适合法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职业者学习使
《从逻辑到经验:民事诉权的一种分析框架》细致梳理了诉权学说中的各种庞杂概念,同时分析了诉权论在整个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这些酣畅淋漓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诉权的本质和地位。而有关诉权构成和逻辑构造的阐述则能够让我们“近距离”地对诉权进行微观的了解。也许正是在完成这些理解之后,《从逻辑到经验:民事诉权的一种分析框架》有关诉权保障的全面甚至稍显繁琐的论述才显得顺理成章。 尽管诉权论一直被称为民事诉讼法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但诉权论却绝不是一个纯理论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践性话题。这种实践性集中体现在:作为解决社会主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提起诉讼而产生的概念,诉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民事纠纷发生时,如何真正保证国民的主体地位,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