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系作者通过参与起草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对该《规定》适用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总结,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进行的系统梳理。全书详细地介绍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起草背景,分别从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提供证据的要求、调取和保全证据、质证、认定证据规则中的基本问题、有关认定证据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规则,有关认定证据真实性的规则等方面结合具体实例对该《规定》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规定》适用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及《规定》中疏漏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是作者多年行政审判工作中思考以及实践的结晶,在《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4年后,对该《规定》适用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及
对事实、案件事实、案件事实认定方法等范畴作出界定,并在案件事实认定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透过司法实践对案件事实错定的实例提出较为安全、稳定的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案件事实认定的程序方法、思维方法、主要方法和辅助方法,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为案件事实认定提供了妥当、合理的进路。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法院裁判案件的两个最基本方面,案件事实认定是审判程序的核心,也是法官裁判案件的基础。法治发达国家在许多法律程序规则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案件事实认定的规范上仍相对薄弱,从而折射出案件事实认定规范的艰难及其认定方法探索的艰巨。
《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通过把握嫌疑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心理特征,审慎、系统提出应对嫌疑人的“软讯问”方法,即心理影响方法,并结合审查起诉阶段案件证据特征,重新修正了使用证据、利用矛盾等传统讯问方法,同时提出若干讯问技巧。同时,《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还讲解了公诉人庭前询问的方法和技巧。《公诉实战技能丛书:公诉人庭前询问讯问方法与技巧》在编撰中,重视案例引入,在案例选择上取其精、取其智,以“案”说“法”,融“技巧”于“案中”。讯问、询问无定法,没有一种讯问、询问方法和技巧是的,放之四海皆准。然而,讯问、询问有规律,掌握了基本的讯问、询问理论、方法与技巧,并能主动、自觉运用到讯问、询问中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对共同诉讼有相关规定,但过于简单,立法理念和价值也存在着的抵触和冲突。《共同诉讼制度研究》在广义的基础上对共同诉讼进行了分析,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试图找寻各种类型共同诉讼的完善对策。全书共分为五章。章阐述了共同诉讼的基础理论;第二章开始以章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转入对各类共同诉讼的分类研究,着重研究了必要共同诉讼;第三章针对以连带责任诉讼为代表的诉讼标的牵连型诉讼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意地提出了准必要共同诉讼的应对策略;第四章研究了普通共同诉讼,提出重建自由裁量司法政策导向、重构法官自由裁量制度的设想;第五章围绕诉讼参加制度展开论述,并据此提出制度上的建议,以弥补现有的不足。
《瑞典仲裁法:实践和程序》主要内容包括: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对诉讼程序的阻碍、多方仲裁、仲裁员、程序原则、仲裁程序、裁决、费用、裁决的无效和撤销、瑞典裁决的执行、国际事项等。
《诉讼法学文库2010:刑事诉讼客体论5》对大陆法系诉讼客体理论进行了细致梳理,揭示并澄清了其本来面目及应有功能,并结合我国特定的诉讼理念、诉讼模式和相关制度,从概念认识、原理阐释与制度完善等层面,对我国刑事诉讼客体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内涵、历史发展、类型划分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阐明了各国的诉讼第三人制度类型,对两大法系国家之间、大陆法系国家之间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立法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对我国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类型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论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论证了重构我国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理念环境、现实路径和具体方案。诉讼第三人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诉讼当事人制度,与民事诉讼模式、诉权、诉讼目的、既判力等诉讼理论和制度密切相关,对于解决涉及多重法律关系、多方主体的复杂性纠纷,实现纠纷解决的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认为,民事诉讼第三人
《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主要由理论探索、两项实证调研的成果和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三个部分构成,但笔者个人认为其中最有新意或“突破”性质的就是实证调研的部分,因此以下的讨论将围绕该部分内容给以笔者的启发来展开。
现代的法律已经逐渐脱离原始法的直观、感性的想像,变得愈来愈抽象和晦暗不明,与工商时代的多种语境、关系和变数扭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被多重意义、多种系统环境包裹着的系统。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哪怕是创造法律身形的立法者和专事研究的法学者亦难以窥览其复杂交织的全貌。不可否认,秀的法学者都会在这个利维坦面前显得局促和惶惑。我们似乎普遍具有的无力感。
《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研究》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国民政府档案材料,从观念、制度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亚洲六国公益诉讼考察报告》是在对六个代表性的亚洲国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作的考察报告。在采用诉讼法和公民社会双重视角的基础上,考察报告涉及公益诉讼的以下内容:该国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与司法制度的基本情况,有关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律师和民间组织参与公益诉讼的情况,公益诉讼成功进行的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公益诉讼立法、律师和公益法组织的启示。
无心证公开就无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开。为什么要心证公开,心证公开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心证公开,是心证公开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论心证公开》一书通过制度史、法学、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的方法,揭示心证公开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基础,勾勒出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统合下的心证公开的内容与方法等,预示心证公开作为一个庞大理论体系的远景。
《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研究》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国民政府档案材料,从观念、制度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释明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博弈的结果。在自由诉讼观向社会诉讼观过渡,古典辩论主义转向协作辩论主义的过程中,将作为民事诉讼大宪章的释明界定为义务有助于深刻理解民事诉讼的目的,使辩论主义优质化,使处分权主义充分化,使既判力正当化。法官在诉讼中不应再是蒙眼的正义女神,而应基于诉讼当事人实际诉讼能力的非对等性,通过释明扮演积极发现真实、追求公正的形象,寻求抽象公正和具体公正的有机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研究》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国民政府档案材料,从观念、制度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对南京国民政府审判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