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个技术活儿》是一本关于英国选举政治的书。 英国的民主实践,一路走来,累积了不少正面与负面的经验,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所不能忽视的。要解开中国民主的悬念,英国的经验是一面躲不开的镜子,照出我们可以后来居上的信心。 李梓新在这本《民主是个技术活儿》中从具体和技术的层面,剖析英国这个老牌的民主国家,历经七百多年的民主实践(大宪章是1215年颁发),在今天这一刻是如何操作。
2018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会议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发扬我们党长期积累的党支部建设宝贵传统,又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规定明确、符合实际。制定和实施《条例》,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意义十分重要。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会议指出,制定出台《条例》,有利于提高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条例》要求要严守政治纪律,不折不扣做好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要把请示报告和履职尽责统一起来,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该负责的必须负责,该担当的必须担当。
作为一部寓言散文集,《郁离子》是中国寓言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牢笼万汇、辩博奇诡的文学审美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闪烁着刘基治国安邦的思想光辉,以及对特定时代的社会认识价值。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
本书以阿鲁科尔沁旗为例,总结他们十年来持续推行村务契约化管理的实践经验,从中归纳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梳理出实施村务契约化管理的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契约样本进行直观的展示并加以说明。
本书围绕任弼时生平展开,呈现领袖一生的精神风采。
本书是一部观点新颖,富有建设性建议的书稿。全书涉及的知识信息量丰富,有生物学、动物学、政治、历史。语言丰富生动,雅俗共赏。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为:人类的纳西索斯情结;寻找共同正义的基础;权杖的魔力;上天迟来的眷顾;被误读的民主;在迷失中走向衰落;制度设计的蓝图;实现互利的途径。
胡晓芳编著的《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的行政公共性》通过对公共性历史轨迹之追寻即可发现,外学者对公共性的关注十分广泛,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侧重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书基于历史演进的视角,对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同时学科界分的角度对中国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共时性的推介,试图向读者展现一幅异彩纷呈的公共性画面,使人们对公共性问题形成系统性认识。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形式,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以及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以文学的笔调娓娓道来。 本卷介绍评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程,讲述自1516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等多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近四百年的历史。作者在客观中肯地阐述他们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和运动史上的地位作用的同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众多思想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形象,并对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给予了精辟深刻的思想评述。 本书文笔简洁流畅,形式新颖生动,有助读者了解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及源流发展,启发人们思考社会主义的现状及未来。 本卷原名《社会主义四百年》(上),出版于1985年10月,曾获全国第二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等多个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早期文稿,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手稿》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的胚胎和萌芽,堪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论证和阐述,从这个意义上讲,《手稿》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图景的经典范本,展示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形象的最初蓝图。
本书在总结西方学术界关于分配正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与正义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辨析,澄清了一些常识性的误解,讨论了实现分配正义的环境条件,提出了涵盖“平等原则、贡献原则、需要原则”在内的当代分配正义原则,并就三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作为共识性分配正义实现途径的协商民主进行了讨论。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前提下,作者将分配正义原则切入当前中国的制度现实,讨论了分配正义与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与市场经济、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并尝试分析了作为程序正义的民主生长的中国情境。
本书是系统、深入总结中国社会价值观及其经验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在介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体系结构、历史地位与影响的同时,揭示其现代转化的理论创新点与发展新趋势;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价值观建构的意义,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价值观可以分成“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当代中国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This work illustrates the China’s Values and its practice. On introducing the theories, systematical structure, historical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it points out
穿透历史迷雾,揭露深藏内幕。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 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 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内容上兼容并包,旨在展现缤纷世相; 思想上鞭辟入里,意在构建美好未来。 继第一辑(萧功秦的《家书中的百年史》、冯克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