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部面向“中国问题”的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本位理论和政治哲学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为“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哲学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人学研究(核心论题),第三部分为能力问题研究(延伸,深化),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政治哲学视阈的社会层级结构(落实于“中国问题”),学术性强。逻辑严谨,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不仅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还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学理上的论述。
案例教学工作室研发的案例,其创新点是教材﹢原著﹢案例“三位一体”,即致力于打通教材、原著、案例之间的分离,实现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这一创新基于“两个现实”:,教学中的两分离状态:(1)教师与原著分离;(2)案例与教材分离。第二,案例研究中经典原著缺位,欠缺深度理论解读。因此,工作室的具体做法就是,步,在案例选取上下功夫,一是遵循前沿性。前沿性案例即当今重大现实问题类,实现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真切关怀;二是注重经典性。经典性案例一类是指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仍给人情感冲击和思考的发生在过去的真实事件,另一类是思想史上的思想实验以及寓言神话等。第二步,以经典著作为依托对其进行深度理论解读,体现马克思分析某个问题的整个思维历程,而不是断章取义。
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发生的喀琅斯塔得水兵叛乱虽然迅速平息,但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面对危机局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收录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及历史演进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采用文本解读和史论结合的方法,着重探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和当代价值。
《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是关于毛泽东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中国哲人对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历史课题的深入思考出发,揭示了毛泽东在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哲学方面对前人的理论超越。 《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首先对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中西哲学比较的原则、近代中国哲人融合中西哲学的尝试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然后分别探讨了毛泽东融合中西哲学的时空背景,实践历程,精神旨趣、内在精神和深层结构,以及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哲学作为第一个成功融合中西哲学的典范所具有的历史的现实意义。
《38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专家学者以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为中心,结合其他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文献,并放眼世界,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而不仅仅是就理论谈理论,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关心理论问题,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解读与阐发,并评析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这对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进一步研究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中华民族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写作思路分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上篇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五四运动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五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内容十分丰富,内涵深邃。伴随着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第二大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