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采用纵横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组织文稿,在历史发展中透视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评价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也是外学者较为重视和经常使用的学术资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该著作中,恩格斯系统而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探讨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恩格斯明确指出:“历史时代和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向,即如果说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心还是主要落在生产场所(如工厂)的话,那么恩格斯在此处即打开了另一个重要场所的研究,即家庭。由此,也打开了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去逐步展开并透视整个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为
本书立足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现实问题,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线条展开,用现代生态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返本开新,系统挖掘和提炼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内容体系、深入分析了他们生态思想历史发展内在逻辑及理论特征,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现代生态史观的发展以及学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高度分析其实践价值,实现对热问题的冷思考。
无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看,如何对待马克思丰义的态度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逻辑主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历史,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探索规律的科学态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 研究读本》作为外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 研究读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本书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性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从文本与思想的整合切入,取道“本质—功能论”开显原创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从历史与现实的整合切入,取道“形态—特色论”比较历史视野中的“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切入,取道“价值—工具论”发掘实践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技术。
《中华诗词研究丛刊:毛泽东诗词专辑》所收文稿除《毛泽东诗词简论》选自《中华诗词》外,其余均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推荐。为促进毛泽东诗词研究,推动中华诗词的改革创新,特编《中华诗词研究丛刊:毛泽东诗词专辑》。《中华诗词研究丛刊:毛泽东诗词专辑》内容包括:毛泽东诗词的情趣和理趣;光辉的历程壮丽的史诗;试论毛泽东诗词在诗词审美史上的地位等。
党的学说史也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它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著作为基本内容,纵向阐明党的学说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规律。党的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每一条结论的提出,都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并随着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是憲光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最终成果的一个部分。二十世纪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这是刚刚逝去的历史,历史的印迹还散发着新鲜的气息,还在向新世纪的人们招手致意。恰恰在这个时候,对于二十世纪历史的学术性反思又悄然而至。 而对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性反思,则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论题。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学理念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并检视了马克思的观点与涂尔干、韦伯之间的主要分歧。该书被誉为“了解社会学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的‘生命线’”。
本书在整理和利用战后50年中日两国关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半个世纪的中日关系给予了全面系统的综合论述。总结了战后50年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由不正常走向正常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揭示了中日两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光明前景。
20世纪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的全面攻势中,美国《新闻周刊》曾得意洋洋地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马克思已死》。 然而今天,马克思正在回归。在当今纷扰喧闹的资本主义危机与意识形态大溃散的时代,人们再次发现了他。即使是阿兰。曼,这位超级风流的爱丽舍宫顾问,也在最近一一非常严肃地一一自称为经济分析领域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本小书正是要介绍他的思想、生平与著作,提供一个逻辑清晰而又不失幽默的全面视角,把漫画与哲学、幽默感与整合概括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通过其现实性来展现这位反资本主义理论巨匠的思想。 马克思长久不衰的名气正是来自于他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危机的阐釋。为了更深一步了解下去,在本书中我们将读到有关资本的“侦探小说”,我们还将重新追踪资本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历程、经验与启示》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归纳,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理论成果的具体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实践举措、方针政策,进而概括出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以及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历程、经验与启示》包括三编十一章、一个结语和一个附录。 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90年艰辛探索190年奋力开辟!回眸往事,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创造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其原因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必然性。本编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科学内涵、理论成果和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