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看,如何对待马克思丰义的态度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一个逻辑主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历史,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探索规律的科学态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逻辑。
本书把黄枬森先生有关列宁《哲学笔记》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一生对于辩证法研究精华的文章,精心选编,首次结集出版,既是黄枬森先生有关辩证法研究成果的精品之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辩证法研究的重要成果。
恩格斯在1842年至1844年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英国的亲身观察和收集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在巴门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本书阐述了恩格斯该部著作创作的历史背景、版本传播、外研究状况,以及关于恩格斯能源观和十九世纪英国煤矿工人尘肺病的探究,并选取了经典著作原文和外部分重要研究文章。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一部书。
再过一年多的时间,历史就将进入21世纪。这不仅是一个新的世纪,而且是一个新的千年。人们处在这新世纪的前夕,很自然地会回首往事,进行反思,以便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以后新的岁月里迈开更大的步伐前进。人们会对即将过去的整个千年进行反思,但反思的重点无疑会是我们尚生活在其中的20世纪。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我们很自然地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也并不准备进行全面的总结,只是想努力站在这新的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回顾,并作为一家之言提出一些看法,供学界讨论。 20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的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来讲,也同样如此。在这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本书是《有趣的哲学启蒙书》系列图书之一。《马克思(劳动与财富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源于青少年生活中的生动故事,讲述了哲学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围绕着“劳动与财富”这一主题,让孩子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懂得生活的道理,获得超强的自我掌控能力,改变孩子偏激浮躁的个性,让孩子学会多角度地全面看待问题。
报刊活动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马克思博士毕业后,所进行的份工作,就是在《莱茵报》当编辑),而且还是他们用来对抗和批判当时那个压迫人、剥削人的时代的重要理论阵地。可以说,围绕着报刊活动所展开的斗争、论辩,几乎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该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记,比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材料,编写了两人报刊活动年表。书稿自编成后,一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专业课用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小的价值。
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思想研究”两者关系的著作,从政治思想研究的视角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线索梳理政治思想研究状况。 首先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维度的含义以及政治思想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思想研究关系中所蕴含的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实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个案,呈现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思想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认为,实现“政治”与“思想”的共生,是政治进步和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本书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从多层次、多角度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精髓,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现实状况,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提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原初解读和接续拓展,理清世界历史视野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缘起、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历史维度,进一步弄清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定位、形成脉络、基本内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挖掘和拓宽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无
“政治自由”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先后出现了39次,但在学术界,是一个被回避的问题。作者以其深度的理论基础及创新学识,紧紧把握马克思的本体论基础,对马克思的政治自由思想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告知读者,追求人类生存幸福,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政治自由”观的理性反映,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自由学说与政治自由思想,是蕴藏在马克思宏大理论中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由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新社会建构理论三者有机构成的“艺术整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现实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传承和创新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其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制度模式。
本书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阐释。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实现新的跨越。
《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部面向“中国问题”的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本位理论和政治哲学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为“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哲学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人学研究(核心论题),第三部分为能力问题研究(延伸,深化),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政治哲学视阈的社会层级结构(落实于“中国问题”),学术性强。逻辑严谨,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不仅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还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学理上的论述。
本书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模式的关键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道路的关键词确立为研究对象。书中探讨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缘由,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刻而清晰地解释了中国的建设、发展与崛起。书中把中国历史的特点概括为:学习—创新型文明、大一统国家、先进性团体,提出这三者是中国历史的最根本线索,是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数千年而不堕的根本原因。书中论证了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的关键点,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强调对立、斗争的一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则在不忽视运动变化性的前提下,重视事物统一、和谐的一面。所谓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归根结底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表现。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列宁箴言编选组编的这本《列宁箴言》编选组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宽广视野和博大情怀,从手稿、书信等珍贵文献中精选了有关高尚品格、社会和谐、实践创造、科学精神、文明进步、敬畏自然等十个方面的经典论述,组成十组箴言。每组箴言前辅以导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与箴言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主张,发掘这些经典思想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