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这部凝聚着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皇皇巨著,堪称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于一炉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是人类思想目前一座不朽的理论丰碑,被尊为工人阶级革命的“圣经”。它以深邃的洞察力剖析商品、货币、资本的内在联系,精准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不仅为我们洞察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提供了犀利的“手术刀”,更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与发展夯实了理论根基,是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智慧源泉,值得每一位关心经济走向与社会发展的读者深入研读。
在艺术学领域,“人民性”问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学术界对其作专题性、系统性研究的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人民性 一种艺术共同体的想象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艺术人民性范畴为中心,采取先史后论、历史—现实结合的学术范式,系统梳理了中外古代艺术人民性和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艺术人民性的思想基础、主要内涵和根本特征,以及在当代理论语境下,艺术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人性、人道主义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传统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品视野开阔,用国际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方位地关照主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变得鲜活,学术价值高。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西方意识形态理论为借鉴,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健康向上发展为旨归,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主线,尝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提供一套合理的、有价值的解释模式。
王凤才主编的《重新发现马克思》在深入解读国 内尚未关注的德文资料基础上,对尚未充分 重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前沿性 系统研究;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为主题,梳理20世 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路,澄清当代德 国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框架 中,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进 行批判性反思。本书作为部系统研究当代德 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它不仅试图填补该领域研 究的空白,推进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拓展 ;而且试图发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德国 哲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并揭示当代德国马克思 主义研究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启 发意义。
观者,就是看。凡观,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观,首先讲的是世界观、宇宙观。这是总观。在它的指导下,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认知观。对历史怎么看,形成历史观;对社会怎么看,形成社会观;对政治怎么看,形成政治观;对阶级怎么看,形成阶级观;对发展怎么看,形成发展观;如此等等。政党观,就是对政党这个客观事物的总看法。政党的产生,粗算起来,已有300年的历史。由此产生的政党观可以历数出许许多多,五颜六色,观点迥异,何其丰富!但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 我们这里要谈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政党观,而是特指如何领导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政党观。那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政党观是什么呢?概略地讲,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从马克思
n纵观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有成千上万思想家和科学家留下卷帙浩繁的论著。我深切感受到,古往今来,还从来没有哪两位思想家、科学家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世界观、历史观、现状观和未来观这问题,做过如此广博而深刻的科学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公元第二个千年、杰出的两位思想家和科学家,而且他们的科学理论对公元第三个千年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认真细读,潜心体会,具体运用,努力践行。——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高放 n n---------------------------------------------------- n《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涵划分为科学世界观、科学历史观、科学现状观和科学未来观四个板块,共分为七章:章辑录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人类和社会这三类客观事物及其内在关
本书是2012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列宁思想在21世纪:阐释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奥地利、英国、波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中国等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们结合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经验,反思了列宁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提出了列宁思想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学者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阐发了列宁思想的当代意义,向国外学者报告了列宁思想百年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中国模式及其意义,国外学者对中国的列宁思想研究和中国实践的发展十分感兴趣,热切地要求将本次会议的论文集结成册发表。这次会议不仅在中国的有关媒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宏大的命题。历史和现实的逻辑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石和出发点,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要中介和桥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土壤和果实。遵循这一逻辑,本书旨在以历史进程为主线、为经,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纬,对经典文献进行“文本解读”,对革命、建设、改革进行“实践解读”,勾勒一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缤纷多彩的瑰丽画卷。同时,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以贯彻落实“四个全
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