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阐述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之间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分析苏俄及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留下了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第二卷系统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注重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努力做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基、以史为纲;注重思想和观点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注重对思想观点的总结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同时,扼要概述了他们的战友为传播、捍卫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主要涉及从1867年特别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得以形成和加强。第二卷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历史过程,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逻辑。
本书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时间顺序编排,分为三编:著作编、书信编、补卷编。从恩格斯1840年至1895年期间的著作、文章、草稿、未完成的手稿,起草的工人运动的文件、书信和笔记、摘要中选取主要思想论述编写而成,比较全面地摘录了恩格斯所有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的文献和书信,选取*能代表恩格斯思想观点的段落、话语,进行经典呈现。全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摘录,忠实摘取恩格斯的主要论述;二是评论,从出版情况、写作背景、主要观点、时代影响、思想价值、实践指导等多个角度对文献进行解读,为读者全面学习、科学理解恩格斯思想提供导引。
本项目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我国194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本进行收集整理,并作适当的版本、文本考证研究,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所收文献除原著外,还甄选不同版本的教材及报刊摘录等,对于苏联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也适当收录,以保证丛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本项目作为一项跨学科、整体性、全方位、多维度之前沿性、追踪性研究,将立足于*手*资料(涉及到7 8种语言),围绕着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 这个主题,勾勒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依据五条阐释路径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进行回顾、反思、展望,界定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问题域,分析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基本特点、发展前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捍卫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共五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的增补卷。原五卷书是根据版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献所做的集中辑录,成为国内权威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资料选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但限于条件,经典作家的另外一些文献未被收入。因此,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习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过程中,也对尚未收入五卷本中的其它民族问题文献做了集中的收罗、甄别和整理,力图作为增补卷出版。增补的文献多数未被研究者关注,但价值很高,故本书的出版是对原五卷本的极大补充,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创造条件。
《马克思思想年编》(著作卷)选取马克思1835 1882年的著作、文章、手稿、笔记等主要文献,摘录其中展现马克思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的段落及文字,以写作时间为序,并附有评论,精心编排而成。本年编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成果,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尝试。《马克思思想年编》(著作卷)分为上下两卷,约280万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卷、第二卷系统呈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注重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努力做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基、以史为纲;注重思想和观点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注重对思想观点的总结和历史规律的揭示。同时,扼要概述了他们的战友为传播、捍卫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主要贡献。 卷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大体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接受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到1867年《资本论》卷德文版出版。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卷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阐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思想年编》(书信卷)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中,摘录马克思自1837年至1883年的主要书信,摘录其中展现马克思主要思想理论和观点的内容编撰而成。本卷摘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35卷、第40卷、第50卷中的书信。本年编以写作时间排序,并附有评论。在个别情况下,为了保持文献的有机联系,表达内容的完整性,作了变通处理。本年编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成果,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尝试。
本项目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我国194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本进行收集整理,并作适当的版本、文本考证研究,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所收文献除原著外,还甄选不同版本的教材及报刊摘录等,对于苏联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也适当收录,以保证丛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做好读原文、学原理、读经典著作,而提供准确经典译文版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本书是郭大力、王亚南经典译本,既是推出最早的完整中译本《资本论》,也在历史上做过多次与时俱进的修订,堪称久经考验,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次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以2009年出版的中央编译出版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译本为基础,其内容包括《共产党宣言》正文以及作者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七篇序言,此外收入了该书最早的德文本影印版,中文版本图录、德文版本图录、手稿以及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创作的马克思画像和恩格斯画像等。这是国内第一次将《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相关外文版的图片全面地公开呈现出来,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
本书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和后来的各种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政治思想的文本介绍和阅读训练。本书所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具体出处书中亦有说明。在资料的组织上,为方便读者阅读,主要以专题的方式把马、恩二人的相关论述按照的逻辑体系归类,并在前面以导论的形式作为提示。在最后一章,摘录了恩格斯对马克思总体思想的评价。此外,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在每一专题后都介绍了相应的扩展阅读材料和观点,主要是列宁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恩政治思想的解读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对马、恩政治思想的批评。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注意对同一问题的观点,马、恩二人并非高度一致,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显著的变化,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便于广大干部群众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辑要》分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论述作了辑录,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理论、经济理论、政治立场、文化理论、科技观、生态观、群众观、政党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十大板块。既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和基本原理,又较为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核心思想。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考察当今我国社会中的各类经济问题,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有关经济规律、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市场经济、经济改革等基本问题,强调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的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开展。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分析辨释了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问题,全书脉络贯通、泾渭分明,是是非非、一目了然。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社会政治稳定的研究视野》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制度与价值的二元维度考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价值与意义,并揭示国家意识形态作用于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机制。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的全新历史境遇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从信仰塑造、认同凝聚与掌握话语权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与作用,研究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社会基础构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