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黑格尔》法文版于1955年问世,英文版于1969年由美国基础读物出版社(Basic Books)推出。该书以文集形式收录了伊波利特撰写的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九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划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黑格尔的生命与存在概念”、“黑格尔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以及“真理与存在间的关系问题”,且每一部分都涵盖了二至三个章节。全书对黑格尔的生命意识、苦恼意识以及存在和意义等概念进行了讨论,也对《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尤其是黑格尔早期神学笔记和耶拿手稿进行了整体梳理。
国外大多数学者对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忽略或淡化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大多数追随者论述维果茨基对马克思概念、原理的使用都是肤浅、不完整和不正确的。《维果茨基和马克思: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一书力图克服上述问题,首先强调了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并为研究维果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加正确的方向:维果茨基用心理学来充实马克思主义,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充实心理学;恢复和发展维果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本书主要聚焦维果茨基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来理解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激励和指导以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学科培养的目的。内容上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一般理论的
该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成的一部著作,他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该书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看,恩斯特·布洛赫与拥有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格奥尔格·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齐名,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看,恩斯特·布洛赫与拥有代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格奥尔格·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齐名,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内在性”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奠基意义的文本,其术语新旧参差,语言晦涩难懂,但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哲学、艺术、审美、爱情、政治、阶级斗争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本书旨在通过逐段、逐句的细读,阐述《手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揭示《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的探索和挣扎,勇气和真诚,还原《手稿》庞杂的表象之下酝酿着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时代之根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第1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推出了三个版本。本书分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两个部分。鲁宾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方面,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形式,也就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总和。生产的技术条件只是作为假设包含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内。鲁宾较早地强调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物的社会形式被看作是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同样的这些生产关系又建立在具有特殊社会形式的物的存在基础之上。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生产的辩证过程才能解决,而这种辩证的分析法正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过来的。他也阐述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的理论意义。鲁宾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建立在对交换中物质形式的分析基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在现实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无疑有积极意义。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使人成为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劳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书稿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劳动伦理运行机制,劳动异化以及劳动解放与新道德的构建等方面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学意义的人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选择本质上就是价值选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进行的选择。 价值论研究本质上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科学认知或知识论基础上来说,价值论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理解问题的另一个窗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思维空间,使我们的哲学理论更能体现、更能发挥其作为方法论智慧的功能。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