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将如何接续奋斗新时代?又将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客观而理性地考察中国新时代的开启、重大战略的转型、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经济改革的中国特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力度空前的反腐等,总结了中国成功的深层次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吸引力,并对中国如何应对新威胁完成新使命提出了建议。 本书还对西方经济、社会和政治模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省,对我们坚定 四个自信 、强化政治定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
本书的宗旨是从“主 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 由主 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 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 由主 义与社会民 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是我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少数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这本书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靠前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在其光辉一生中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张太原长期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结晶,从六个方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超领导方略与艺术——“如何出主意”“如何干工作”“如何多谋善断”“如何用干部”。这些领导方略和艺术,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重要借鉴指导作用。
本书为社区治理方法论系列丛书第四本,该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销售成绩尚佳。当下社区治理日益成为复杂治理,社区问题频出,本书认为如何激发居民参与,使社区有内生活力,是当下社区治理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并从从中观层面的研究者、实践者、赋能者的角度为一线实践者提供思路、案例和借鉴。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目前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书重点围绕1931年中国政局的演变,考察国民党改组后,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 别是通过蒋介石的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合的复杂过程与蒋介石最 终获得党内“最 高领袖”地位的缘由。借以解释此前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脉络。
大党风范,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魅力。 大党风范,不由政党的历史年龄决定,不由政党的党员人数决定,不仅要看数量、看规模,更要看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看其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大党风范,它源于近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亡,源于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初心和使命,源于党在百年奋斗中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责任的自觉。 大党风范,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恢宏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并不断发扬光大,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品格、组织塑造、领导智慧、精神境界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集了七千多名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可谓少见。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它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对之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大会的起因,在于党想通过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改变1959-1961年的特别困难局面;大会开始后,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却改变了会议的日程和主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轻松的民主氛围,曾使人们一时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敏感话题;大会过后,出现了1962年春夏的新局面,但半年之后,局势再变,1962年秋天重提阶级斗争。有人认为,由“七千人大会”产生的分歧,也是后来发动“”的一个远因。本书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面、深入、详细披露
本书从现实问题出发,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做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分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背后的逻辑,让思政课真正入脑走心,让每一个中国人坚定信心、夯实自信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陈锡喜主编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辑录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理念关键词,将其分为形象比喻、俗文俚语和诗文引用等四个篇章,对其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旨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一个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读本。